一九三五年《中華月報》刊登了一組名為「怎樣養育孩子們」的專題,報紙選取以圖畫和照片方式呈現,起首是一張〈送子觀音〉,之後陸續展示孩子的彌月剃髮、小孩家具與玩具、城市兒童與流浪兒、幼稚園與幼兒工學團等內容。廿世紀初期兒童教育的專題報導,將現代化的兒童教育與生活,和傳統的民間信仰成分相融合,以「送子觀音」作為全部專題的開端,顯示觀音信仰在當時民間植根深厚。
佛教何時傳入中國,目前多認為始於漢明帝,《後漢書•西域傳》載:「世傳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象焉。楚王英始信其術,中國因此頗有逢其道者。後桓帝好神,數祀浮圖、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後遂轉盛」。
那麼觀音信仰何時傳入中國呢?目前可知,漢代時期與觀音有關的佛教思想已經傳入中國。曹魏康僧鎧譯《無量壽經》是中國最早的淨土體系觀音信仰。西晉時,體系完整的觀音救難信仰正式傳入中國。《普門品》敘述觀世音菩薩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現三十三種應身,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事蹟。千餘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觀音信仰適應中國漢地社會歷史環境與民族文化特徵,漸成中國最受崇拜的神祇。觀音信仰經長期演變,表現在兩個層面上:一、漢傳佛教體系內的正統觀音信仰;二、正統佛教之外的民間觀音信仰。這兩個層面的觀音信仰與社會生活發生密切關聯,形成獨特的歷史文化現象。
佛教傳入中國後,觀音菩薩很快成為中國人心目中有求必應的慈悲神。隨著佛教中國化進程,觀音形象由宗教造型到民俗造型,由男性而女性,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中國畫分科中,人物畫、宗教畫排位基本居前,如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道釋門、人物門、宮室門、番族門、龍魚門、山水門、畜獸門、花鳥門、墨竹門、蔬菜門。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門: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藥草、小景雜畫。明陶宗儀《輟耕錄》的畫家十三科: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聖僧、風雲龍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騾走獸、人間動用、界畫樓臺、一切傍生、耕種機織、雕青嵌綠。
觀音信仰是中國佛教菩薩信仰的代表,千年來盛傳不衰,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產生巨大影響。以觀音為題材,有建築、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以觀音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可分為四類:一、為供養禮拜而繪製的觀音像,二、為了弘揚觀音經典而根據經典中的內容繪畫觀音救苦救難故事的觀音經變繪畫,三、民間傳說中觀音得道和觀音顯靈的主題繪畫,四、密教壇場中的觀音造像。目前保存最多的是第一類,即各種觀音畫像,如一九四○年上海靜緣社印行的《歷代名畫觀音寶像》,內有自唐至清,諸如吳道子、李公麟、趙孟頫、管道昇、丁雲鵬等眾多著名畫家所繪製的觀音像,反映出各個時代觀音畫像的面貌。
京派人物畫就目前所見到的作品分析,可分為傳統題材、肖像畫、風俗畫和表現現實的繪畫。繼承傳統的繪畫所描繪者,包括宗教題材、歷史人物和文學作品中的經典形象,不論是形象還是構圖,多延續著前人的程式和畫法。京派人物畫家觀音題材畫作,有精工細緻者,有寫意瀟灑者。
齊白石(1863∼1957),小名阿芝,字萍生,號白石、白石翁、老白,又號寄萍、老萍、借山翁、杏子塢老民、齊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湖南湘潭人。因家貧,十五歲學木工,做活時於僱主家中見《芥子園畫譜》,開始習畫。一八八九年拜蕭傳鑫為師學畫肖像。廿七歲時拜胡沁園、陳少蕃為師,學詩畫。一八九九年,拜入王湘綺門下。一九○二至一九○九年,齊白石有了「五出五歸」的經歷,遊覽山河,開闊眼界。一九一七年,為避兵亂,齊白石於五十五歲決意定居北京。齊白石人物畫起點於《芥子園畫傳》,並熟稔鄉間擦炭人物畫技法,「草根」出身,來自民間,使得他將凡人生活納入畫中,並汲取民間藝術養分。他的人物畫一掃文人畫的傳統面目和疏離世外的頹唐情緒,而代之以積極的入世精神,洋溢著人生情趣和對生活的熱愛,表現出真率、浪漫、自然的審美風格。他的觀音像雖是神祇,但面相親切和善,沒有高高在上的神人之間的距離感,而予人樸素親切之感。
姚華(1874∼1930),字重光,號茫父,因久居北京城南菜市口爛縵胡同蓮花寺的南院,因別署蓮花龕主,貴州貴築人。晚清進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庚子之亂後,赴日本法政大學,畢業歸國,任郵傳部船政司主事等職,曾任北京女師大、京華美專校長、清華學堂、民國大學、朝陽大學等校教授,被北京大學造型美術研究會聘為導師。為古文字學家、戲曲理論家、曲學家、詩人、文學家、教育家,書畫家、工藝美術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