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初,以上海為主要活動據點的「海上畫派」異軍突起,傲立江東且著稱於天下。既因商埠文化的興盛,更得江南蘇浙文風之薰陶,形成海派文化求新求變又不離棄經典審美的傳統。作為海派文化主軸的書畫藝術,也在此傳統中得以滋養壯大。迄今豐富的研究成果顯示,海派書畫正是引領中國書畫藝林步入近代化的先鋒。且正因周邊地區(近至蘇州、無錫、常州、嘉興、湖州、杭州,遠至南京、揚州、寧波、紹興,以至於閩粵、川贛)書畫家的湧入,成就這支生力軍無與倫比的勃勃生機與活力。在文化藝術消費中,繪畫藝術無疑是上海市民階層所喜聞樂見的,具有高華致趣的藝術家及其作品,更深得高端客戶,尤其是具備文人士大夫特質的遺老遺少、新興的富商大賈、知識分子等青睞。
中國傳統畫科大致可分為山水、人物、花草鳥獸這三種。人物畫以其最貼近雅俗審美,而被本埠居民乃至社會各階層所共賞。人物畫中帶有宗教色彩的作品,以佛教觀音菩薩信仰最深得人心。觀音大士出家日是農曆九月十九日,此日為漢傳佛教中紀念觀世音菩薩出家修行的固定節日,各大寺院都會在是日舉行祝聖法會,信眾以持誦聖號、放生、吃素等方式積累功德。觀音信仰主要以《法華經•普門品》為經典,主張「聞聲救苦」、「慈航普渡」。初由古印度傳入中土,經三國而晉唐,漸染上本土化特徵,女性逐漸顯化的女性柔美形象,終成中國「家家觀世音」的本土信仰,並遠播東亞,是融合佛教慈悲與中國孝道文化的全球性信仰體系。
晚清時期職業畫家筆下的觀音大士寶相,既要滿足著幅前供奉以尋求庇佑的大眾心態,同時也藉此類體裁的發揮各放奇彩的創意,藝術家各顯其能,展現著各自的品味與追求。或有迎合世俗化品味而趨於大眾審美者,有特立獨行者,也有恪守古法者,可謂是百花齊放、各展才華。自上海開埠之後,直至民國肇始以降,活躍於上海畫壇擅長繪畫道釋人物、高士仕女的流派,大致可分四家。一是以山陰任氏家族創始的畫家團體,這派主將首推任熊、任薰、任伯年等人。任熊筆墨沉勁、風格瑰麗雄奇;任薰筆墨纖秀綿密、風格輕靈明麗;任伯年融二任之長,筆墨灑脫與穩健兼而有之,造型清脫,風格古雅,從習者如倪耘、舒浩、任預、李芳園等,流傳日廣。一是以金石篆籀之趣,融合梁楷、石恪、法常、石濤、金農等寫意之法,亂頭粗服,不求工妍,饒有奇致,吳昌碩、王震為箇中高手,曾熙、李瑞清偶一為之,亦頗振聾發聵。更有錢慧安創派,線條挺勁,稍事渲染,風格入世而不俗,極得市民喜愛,得其三昧者以沈心海為正傳,習錢派人物者極眾。另有堅守明清古法者,以吳門仇唐、江南改費為宗旨,如胡錫珪、陸恢、吳觀岱、潘雅聲、馮超然、葉曼叔等。下文依序按例細品鑑賞,以窺豹斑。
任薰(1835〜1893)是清末蕭山人,所以題款常署「山陰」,他的山水、人物、花鳥都名噪一時,尤其是人物畫,與其兄任熊都師法明季陳老蓮。〈觀音大士像〉作於畫家壯年之時,描繪南海洛伽山紫竹林中,觀音菩薩身披素白僧衣,戴寶藍兜帽,廣袖趺坐,慈顏清悠,開相奇偉,左右侍立善才、龍女,俱皆虔誠。善才合什,龍女捧瓶,瓶內甘露柳枝。畫竹用雙勾法,衣紋線條挺秀綿長,是高古游絲描法,益顯高古。竹間有石,以雙勾填墨法,水墨清透有玲瓏峭拔之致。全圖素淨中反襯出明麗,用寶藍色更顯莊嚴華貴。任薰運用高古游絲描、鐵線描、行雲流水描、蘭葉描、釘頭鼠尾描等各種畫法,展現筆下線條的高超技藝。此幅流露畫家獨特的構思和設色,營造著超凡脫俗的境界,其新穎的裝飾性手法,在當時的畫壇令人耳目一新。
上海開埠到民國初年期間,城市生活主要環繞著城隍廟為中心的老城廂一帶展開,此處也成為各地畫家於上海活躍的匯聚重心。錢慧安(1833〜1911),祖籍湖州,生於上海高橋。初名貴昌,字吉生,號清溪樵子、退一老人,又號雙管樓主,室名雙管樓。少時從民間畫師學寫真,早歲摹仇英、唐寅、陳洪綬,繼學費丹旭、改琦、上官周等,融會諸家,他屬於「城隍廟畫派」的一員,並曾擔任「豫園書畫善會」首任會長。
錢慧安善用細筆乾墨,筆意遒勁,仿若「竹筋」,時人謂為「竹筋描」,他在〈抱瓶觀音像〉之中描繪輪廓的勾勒筆墨即用此法。筆行生宣之上,尤自流暢且造型精準,神態閒雅文秀,其調介於老蓮、十洲之間,觀音懷抱柳枝淨瓶,開相略施暈染,並於衣紋線條下,佐以淡墨複線,凡此皆在體現明暗立體感,這正是海派畫家放開眼界,在技法上吸收泰西畫法的積極嘗試。畫上有佛弟子慧訪工楷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左下錢慧安自題:「光緒四年(1878)歲在著雍攝提格南呂月之吉清谿樵子錢慧安沐手敬繪」,顯見為是畫家中年作品。而從另件繪於清光緒十九年癸巳(1893)的〈如意坐觀音像〉可見,當時其「錢派」人物畫風格已然成熟,勾勒人物造形的墨筆更覺勁峭方折且豪縱穩健,暈染技法也更純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