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術初傳中國
一八四○年因鴉片戰爭戰敗,清廷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其中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與上海五處通商口岸,打破自乾隆晚期以來閉關自守的局面,貿易、外交活動接踵而來,各式西洋風尚隨之而至,攝影術便是在此背景下傳入中國。最早是由歐洲攝影師引入香港,擴及其他通商口岸,隨後中國在地攝影師的數量持續增加。
攝影能夠捕捉瞬間的「真實」,很快地便吸引了中國人的目光。湖南進士周壽昌曾記錄下自身一八四六年遊歷廣州期間的見聞,他對當時廣州諸多新奇之物大感新鮮,其中最驚嘆者便是攝影術了。他道:「奇器多而最奇者有二,一為畫小照法。坐人平臺上,面東置一鏡,術人自日光中取影,和藥少許塗四周,用鏡嵌之,不令泄氣。有頃,鬚眉、衣服畢見,神情酷肖,善畫者不如。鏡不破,影可長留也。取影必辰巳時,必天晴有日。」文中「畫小照法」是指攝影術;有趣的是,周壽昌除了淺略地談及攝影技術與其原理外,還有一部分對該技術能唯妙唯肖再現人體形貌表示印象深刻,認為即便是優秀的畫家也難以相比。
確實,早在攝影術傳入之前,中國各地已有不少畫家靠著圖繪肖像以求謀生,而且肖像畫在中國也有著很深的傳統,舉凡祭祀用的祖宗像、紀念性的群體肖像、突顯自我的個人肖像,或是有鑑戒功能的功臣聖賢像,皆是企圖藉睹物思人達到肖像畫的各種功能。因此,當攝影術傳入中國後,它精準的再現能力自然也就逐步滲入至肖像畫原先的市場。
攝影術初入中國時,與肖像間的關係格外密切,周壽昌稱攝影術為「畫小照法」,也是藉傳統肖像畫之語而來。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攝影就是一種如畫小照般功能存在的新鮮技藝,它與我們現今所認知的「攝影」有一些差距,並不是一種純粹的藝術表現形式,而是強調它實用技藝的那面,因此中國攝影師較少有風景類的作品,主要多是人物肖像;不過異地而來的西洋攝影師則不侷限於此範圍,有多元豐富的題材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