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張崟 秋樓客話圖
 
張崟〈秋樓客話圖〉賞析
文∣李思潔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鎮江地區文藝之風興起
清代以前,鎮江地區無論是本地出身、或是外來流寓的畫家均少見,幾位有見於今日著錄者,如北宋米芾、南宋趙黻、元郭畀、明杜堇等幾位。這幾位畫家可粗略地分作文人墨戲以及院體畫風兩類,反應出了鎮江地區所流行的風格。明代杜堇雖為鎭江人,然生活多在兩京地區,受兩京所流行的畫風影響,有劉松年式的精麗畫風,以及白描人物作品。而在丁淇所著的《京江畫徵錄》中,針對杜堇之後鎮江地區所流行的畫風作了一個總結:「隆、萬(1567∼1620)以來,吾鄉畫家大抵多習北宗。」

這樣的風氣在笪重光(1623∼1692)歸鄉後有了轉變,笪重光於順治九年(1652)中進士,官至御史。然之後因彈劾明珠一事而遭黜,即歸鄉里,與查士標、王翬、惲壽平等人結為書畫友。笪重光精於收藏賞鑑,自己亦善畫。他特刟別喜愛王翬筆墨飄逸的作品,曾請他為查士標之作品補強潤色。作為地方上曾經位高權重,又是因耿直而遭黜的官員,回鄉後與正統派畫家交往密切,將雙方於社會聲望和書畫造詣上都能相互提攜,無疑地將正統派畫風帶入鎮江地區。而後的文化領袖王文治,更可說是正統派的擁護者。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號夢樓,丹徒人。乾隆廿五年(1760)探花,官至翰林編修、侍讀,後任雲南姚安知府,罷歸,後絕意仕途。他與同鄉畫家潘恭壽關係緊密,甚至有「潘畫王題」的合作模式,皆為向來文藝風氣不盛的鎮江地區帶入新興風氣。而鎮江經濟起飛亦是另一推手,本地開始出現「賈而好儒」的富商,如張崟的父親張自坤(1732∼1791),便是其中一人。

張崟生平簡述及畫風轉變
張崟,字寶巖,號夕庵、且翁,晚號城東蟄叟,又號觀白居士,祖籍江西,明嘉靖時遷居江蘇丹徒(今鎮江)。生於乾隆廿六年(1761),卒於道光九年(1829),享年六十九歲。父親張自坤為布商,捐有貢生,因乾隆五十一年(1786)捐賑,而獲得「鹽運司知事」官銜。他能詩善畫,工花卉,學王穀祥。家中富有收藏,於算山下所建俱池館便設有書畫齋,並與當時地方上文化名流王文治、潘恭壽等人交好。張崟於此環境下成長,又得到書畫前輩名家指點,對於詩文、繪畫的培養等都有很好的基礎,而他的作品亦得到這些名家的讚賞。卅一歲時,其父過世,家中布行由他的堂兄繼承,但不久後便分家。此後,張崟便過著以鬻畫為生的清貧生活。卅五歲∼四十四歲時任丹徒縣修志局纂修,編纂《嘉慶丹徒縣志》;五十二歲∼五十五歲時則作《張氏家譜》。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14年12月號第63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