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江南地區興起一股唱和倪瓚〈江南春〉的風潮,沈周、文徵明、唐寅等輩爭相追和,「江南春」因而成為吳中一帶翰墨丹青的抒情載體。
倪瓚〈江南春〉
汀洲夜雨生蘆葦,口出瞳朧簾幕靜。驚禽蹴破杏花烟,陌上東風吹鬢影,遠江搖曙劍光冷,轆轤水咽青苔井。落紅飛燕觸衣巾,沉香火微縈綠塵。春風顛、春雨急,清流泓泓江竹濕。落花辭枝悔何及,絲桐哀鳴亂朱碧。嗟我胡為去鄉邑,相如家徒四壁立。柳花入水化綠萍,風波浩蕩心怔營。
這是元末倪瓚寫下的〈江南春〉,詞中情景交融,一方面寫江南暮春杏花遍地、細雨潤澤的景象;話鋒一轉,又藉落花抒自身孤寂悲戚之感。倪瓚此詞詞牌原應出自北宋宰相寇準(961∼1023)所創,原詞為:「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描寫女子傷春懷人的落寞心情。倪瓚詞中同樣借景抒情,但在文畢之際,他將感懷的重點放在自身於亂世中的身世經歷。倪瓚家境原本富有,卻在元末社會動盪的背景下,散盡家財,最後隱居山林不與世人往來。他的文學、藝術創作被視為其身世經歷的投射,如〈江南春〉所言「嗟我胡為去鄉邑,相如家徒四壁立」,又或是其繪畫作品中,那一貫平淡蕭瑟的面貌,似乎都在陳述著倪瓚隱於世的心境。或許正是此些內涵引發明季無數文人的共鳴。
吳中名賢的唱和
明中葉,蘇州一代出現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文人,他們可謂是自元代以來江南地區產生的新型文人。這批人多半未任一官半職,有當地的地主,有城中的商人,甚或是平民,雖無政治權力,卻潛心於文學、藝術活動,對當時社會文化的發展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他們有的如沈周,從未嘗試謀取官職;有的則是像文徵明、唐寅,在官場、科舉考試失意後,重回吳地,以元末以來的隱士傳統生活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