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曰:「畫孰最難者?」曰:「犬馬最難。」「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於前,不可類之,故難。鬼魅,無形者,不罄於前,故易之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自古鬼怪故事百百種,有光怪陸離的鬼怪神話,也有浪漫淒美的人鬼愛戀故事,但世間有多少人真的看過鬼呢?神話、小說中對於鬼怪外貌的描述,以及人鬼接觸經驗的刻劃,開啟人們對另一個未曾感知世界的異想。在中國藝術中,怪力亂神之事亦是一大表現主題,《韓非子》中一段有關畫「犬馬最難,鬼魅最易」的文字,成為「鬼畫」的經典記載,自此人們目之所不能及的鬼怪身影,竟能在畫家筆下繪聲繪影地具象再現。
「鬼」概念之成形
「鬼」的概念在各個世界文明中並不稀罕,對於鬼魂之崇拜是原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相信靈魂具有特殊的超自然力量,在世者畏懼、崇拜,希望藉助各種儀式活動,一方面驅除惡靈的捉弄,另方面尋求鬼神的庇佑。中國很早便萌發對鬼的想像,今日我們提及「鬼」一詞,相對於「神」而言,多是負面的印象。這樣的使用情況,最早可溯及商代甲骨文中的「鬼」一字,學者們從甲骨文「鬼」字的字形推敲,有人認為「鬼」與「禺」同源,是類人異獸的指稱,後衍伸為異族之名,再代指人死後的靈魂;但也有學者認為該字為亡者頭上覆蓋面具的象形樣貌,很可能與早期骷髏崇拜有關;再者,還有人表示,該字是巫師於祭祀儀式中,帶著恐怖面具所扮演的幽靈、魔怪。蒲慕州〈中國古代鬼論述的形成〉一文中指出,現今留存的甲骨文「鬼」字,幾個具有「鬼怪」意涵的例子,從使用脈絡看來明顯具有「惡靈」之意;周代金文裡「鬼」字雖僅出現在「鬼方」一詞中,但「鬼」作為字的構件之一,仍具相同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