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馬駘 寒夜出征圖 1927
 
晚清畫家馬駘其人其藝
文∣諸文進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曾熙(號農髯)與李瑞清(號梅庵)是清末民初著名書法家,曾熙精於南派圓筆,李瑞清則擅北派方筆,二人合稱「南曾北李」,享譽滬上。他們不僅以渾厚碑派書風著稱,更因培養出眾多日後成就卓越的畫家,被視作近代美術教育的先驅。除聲名遠播的張大千外,同屬川籍的馬駘(字企周)亦是其傑出弟子之一。馬駘至今仍為人所推崇,除因畫藝精湛,更得益於其傳世著作—《馬駘畫寶》與《馬駘畫問》。其中《馬駘畫寶》尤可譽爲初學國畫者之津梁。筆者少年時亦嘗習畫,當時用積攢起的數月零花錢購得一冊,真有如獲至寶之感,彼時朝夕臨習,竟至不離座右,倒比《芥子園畫譜》更覺親近與欣賞了。
馬駘其人,目前常見的介紹如下:馬駘(1886∼1937或1938),清末民初著名畫家、美術理論家和教育家。字企周,又字子驤,別號環中子,又號邛池漁父。四川西昌(古稱邛都、建昌)人,回族。幼家貧而嗜藝,稍長出蜀周遊,遂寓居上海,得其時海上書法名宿曾熙先生青睞,得列門牆執弟子禮,從曾髯翁習詩、書,藝更精進,又嘗挾藝至日本並於彼邦開畫展,名重一時。曾任上海美專教授,於畫無所不能,尤工北派山水,布置嚴整,渲染深秀,亦有評者謂其作家氣重焉。著有《馬駘畫問》、《馬駘畫寶》。
著名書畫家錢君匋(1907∼1998)曾在一張經書家田桓(1893∼1983,寄葦)認定為馬駘的絕筆之作上,題過一篇長跋,於具體瞭解馬駘頗有裨益,跋云:「馬駘字企周,四川建昌人,生於清光緒十二年丙戌。幼喜畫,及長,擅寫馬及山水人物,以其姓馬畫馬復所馬遠,川人皆以『建昌馬』稱之。清初山水,自董香光崇南宗而貶北派,四王之風遂綿延清末民初,獨企周力矯此風。自馬遠、夏珪入手,別樹一幟。辛亥後,企周以株守蜀西見聞不廣,急於遍歷天下名山,廣訪高人名士,以開其塞,乃於丁巳(1917)攜張爰大千出川,經巫峽夔門,順流復至匡廬、黃山,江浙各大名勝無不涉足。其時海上書家甚眾,顯赫者有吳昌碩、高邕之、沈曾植、沈衛、朱彊邨、鄭孝胥、李瑞清、曾熙等,獨曾、李共倡寫三代漢魏,以一波三折為宗,薈為風氣,桃李盈門。企周抵滬問道於曾,張則從李遊。田寄葦早入李之室,後組曾李同門會。丁丑日寇侵華,馬憂憤成疾,明年戊寅一月初三病逝,存年五十有三。由田(田寄葦)出資,瘞之上海大塲。田並題其碑曰:『書畫人馬駘之墓』……」(見王中秀、曾迎三編著《曾熙年譜長編》)。
以往論及馬駘卒年,世多以為在一九三七年丁丑,也有存疑不確定者,但由錢君匋此跋可知:「丁丑日寇侵華,馬憂憤成疾,明年戊寅(1938)一月初三病逝,存年五十有三」,可謂言之鑿鑿,當可確認無疑。錢君匋的跋還透露出一則值得重視的訊息,即:同爲川藉同鄉,馬駘與張大千交誼深摯且志同道合,馬年長於張,至有「丁巳攜張爰大千出川」之語,就在該年,馬駘、張大千到達上海。春,張大千執贄拜於(曾熙)門下,復攜張大千拜李瑞清爲師;也就在該年,張大千隨二哥張善孖東渡日本學習染織,馬企周也曾遊歷日本,第一次在何時,頗不可考,或即在丁巳,與摯友兼同門的張氏昆仲同赴東
瀛,亦未可知。
此處略提一下赫赫有名的「曾李同門會」。曾熙和李瑞清是清末民國時期享有盛譽的書壇大家,曾熙深得南派圓筆神髓,而李瑞清則偏北派方筆,因而合稱「南曾北李」,馳名滬上。兩人在藝術上切磋並進,交情甚篤,堪比金石。二人共同設帳收徒、不分門戶,說它「赫赫有名」,的確是此門下好手雲集,著者如:張善孖、張大千、黃曉汀、馬駘、李健、呂鳳子、胡小石、姜丹書、田寄葦、劉俊英、江萬平、李建初、姚雲江、馬宗霍、朱大可、許冠群等,可謂名震海上藝林的一大「門派」。一九三○年八月廿七日,曾熙遽歸道山(李瑞清逝於一九二○年庚申),十月九日,《申報》發表〈曾農髯諸弟子組織曾李同門會〉,報導稱:「曾先生舉殯之日,由門人江萬平倡議召開曾李同門會成立會,並舉行曾熙、李瑞清兩先生春秋禮典,公推張善孖、張大千、黃曉汀、馬企周、劉俊英、江萬平、李建初、姚雲江、馬宗霍、朱大可、許冠群等十一人為執行委員,推定馬宗霍擬同門錄序文,朱大可擬緣起,江萬平擬章程,並於前日在江萬平宅開第一次執行委員會,通過章程草案,推劉俊英、馬宗霍、江萬平、張善孖、朱大可五人為常務委員」。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5年10月號第193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