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山水畫風格早期以「四王」為代表,通過摹古追求筆墨趣味和技法功力,成為畫壇正統。及至中期,出現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畫風狂放怪異,形式不拘一格,這種藝術表現方式對近現代的花鳥畫產生了深遠影響。降至後期,隨著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上海、廣州等新興商業城市,匯聚了大批以繪畫為謀生手段的畫家群體,他們為適應和滿足新興市民的審美需要,在繪畫題材、內容、技法上多所變化,更趨世俗化。生於道光十二年(1832)的蒲華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繪畫技法長年的累積和對藝術獨有的創發,使他成為此時期重要的海派巨匠。
蒲華(1832∼1911),原名成,字作英,一作竹英,號種竹道人、胥山野史等,書齋名芙蓉庵、九琴十硯樓,浙江秀水(今嘉興)人,晚清海上畫派傑出的書畫家,與虛谷、吳昌碩、任伯年合稱「海派四傑」。關於蒲華的相關史料甚少,其家世寂寞,亦無詳細參考,即使有相關研究亦均一筆帶過,故對於蒲華的生平事蹟更多的是口頭相傳。因此,蒲華那幾乎鳳毛麟角的身世資料以及後來在詩、書、畫三方面的集大成,讓我們彷彿見到了一個天外來客,迷離惝恍而又皆而信之,於是便多了幾分傳奇。在張鳴珂《寒松閣談藝璅錄》中記載:「蒲竹英(華),原名成,秀水人。與予同受知於萬文敏公,入邑庠。工畫山水,花卉,大屏巨嶂,頃刻可成。壯歲即橐筆出遊,客甬上最久。後寓滬濱,孑然一身,無室家之累,喜蓄古琴,遇即購之,亦奇癖也」,大致概括了蒲華讀書、繪畫、漂泊的一生,也是目前為止所見其相關資料最早的記載。
蒲華出生於嘉興市內學子弄(今育子弄)的一個貧窮家庭,其父一度在嘉興城隍廟靠賣「保福餃」為生。雖出身卑微卻未影響蒲華受教。幼年從學於外祖父姚磐石學,從小聰明靈秀,深得外祖父喜愛並寄予厚望,十八歲時師事宿儒林雪巖,進一步求學問道。封建社會經由科考謀求仕途以翻轉階級一直是當時的不二選擇,從小就接受傳統教育的蒲華亦不例外。他性格雖不羈,但仍心懷功名之想,這可以從他後來在科舉道路上的屢敗屢考得到印證。這一階段的蒲華潛心學問,與吳世晉結鴛湖詩社,並兼習書畫,又得到同里周閑指點,與畫家楊伯潤、陳曼壽交遊甚密,畫藝日進。
咸豐三年(1853),廿二歲的蒲華得中秀才。仕途上小有斬獲,同年又娶得出身書香門第、能詩善畫的繆曉花為妻,夫婦志趣相投、鶼鰈情深,新婚生活雖清貧卻十分浪漫。那時蒲華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經常以文會友,詩歌酬唱、開懷暢飲。其詩〈醉題海月樓〉曰:「凌空嬾拂釣鼇竿,滄海微茫乘興觀。風大橫吹星點動,波旋圓轉月輪寒。黿鼉氣壯吞危石,鴻雁聲高過畫欄。此夜吟懷豪宕處,酒腸誰似謫仙寬」,文辭可見對酒當歌的豪放情懷,雖偶有些許愁緒,但精神世界富足,整體生活仍堪稱愉悅自在,過著看山、看水、看美人的逍遙生活。咸豐五年(1855),蒲華參加第一次鄉試,結果以失敗而告終,情緒跌入谷底,產生了「世事如流水」的悲傷感懷。咸豐八年(1858)蒲華再赴鄉試和第二年的恩科,均未第,在〈宿林雪巖(壽椿)先生鞠泉山館〉一作中寫下:「幽夢覺何處,珠山隱者廬。怪鴟啼古木,饑鼠齧殘書。萬斛愁難遣,千秋志恐虛。挑燈還顧影,搔首一躊躇」,似乎對仕途坎坷早有預料,表露無奈、彷徨和苦悶的心境。科考的屢次受挫,使他產生了經世抱負恐怕落空的失落。這一時期的蒲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受挫文人,更是一個內心情感跌宕的詩人,這種「怪鴟啼古木,饑鼠齧殘書」的生涯與窒息的科舉制度,和他叛逆不羈的性格相衝突,他在深切體悟「文章難報國」後轉為心灰意冷,絕意仕途,發出「我本悲秋客,傷時淚轉多」的感喟。
如果說早期仕途的順利與婚姻的幸福曾帶給他高度的精神富足,那麼也正因這兩方面的失落,造成他後來人生態度丕變、意氣風發不再。同治二年(1863)秋,相依十年的髮妻病逝,蒲華以詩抒其哀働。愛妻離去、良緣太短,「勝侶曾相期」的無望讓蒲華痛苦不已。於是乎「魂兮返斗室,西風吹酒杯」,他藉著書畫寫愁、寄情、別緒、懷念、交友和謀生,展開孤絕一人四處浪跡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