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溪山幽居圖 1920
 
何維樸家學生平及書畫成就
文∣諸文進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何維樸先生,是書法巨匠何紹基先生的文孫。說起這道州何氏,可謂清代一門簪纓士族。道州,即今之湖南道縣,與衡州、郴州、永州並稱「湘南四州」,宋代大儒周敦頤便是此地人。至清代嘉慶年間,出了考中探花的何凌漢,此後族中子弟科甲蟬聯而顯振興。非但舉業鼎盛(何氏家族歷代中探花一人、進士五人、舉人十六人,出一品官廿一人、二品官十四人、三至七品官八十五人),於藝文之道也成了家學。其藝文之盛,首推聲名隆烈的何紹基,傳至何維樸,已是何凌漢的第四代了。
何凌漢(1772∼1840),何紹基之父,是《清史稿》中名列傳記的人物。字雲門,號仙槎,道州東門鄉東門村人。年幼家貧,傳其在「夜不能具燈,恆燃松枝」的環境下讀書,到十六歲時,便中了州試第一。清嘉慶六年(1801)以拔貢生入都應試,嘉慶十年(1805)考中乙丑科殿試一甲三名進士(探花),先授翰林院編修,後又典廣東、山東、福建、浙江、順天府鄉試,一路任官,直至位居工部尚書、吏部尚書、戶部尚書等朝廷要職。
何凌漢有四子,人稱「道州何氏四傑」,長子即何紹基。
何紹基(1799∼1873),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他應道光十六年(1836)會試,本有狀元之份,殿試已推薦為一甲之首,因卷面行文格式微疵,乃名落二甲第八名,所謂「丙申恩科成進士,廷對策為長文襄、阮文達兩相國所激賞,已置大魁,因語疵抑落二甲第八名,改庶起士」。
何凌漢次子何紹業,工書畫,曾官兵部員外郎。三子何紹祺,為書畫篆刻家,曾官至浙江道員。四子何紹京,亦擅書畫篆刻,曾任湖北候選道員。
何凌漢之孫、何紹基之子何慶涵是舉人,在書法、治學、為官方面也都有成就。他的兒子,即何維樸。
何維樸(1844∼1925),字詩孫,晚號盤止,亦號盤叟,又號秋華居士、晚遂老人,室名頤素齋、盤梓山房。同治六年(1867)應順天鄉試中副貢,官內閣中書,協辦侍讀,候補江蘇知府,直至上海浚浦局總辦等職,所以晚寓上海,盤梓山房即其滬寓齋名。辛亥鼎革後,更以書畫自給。他的畫以山水著稱,宗婁東四家,世譽「清遠高妙」,一洗當時之霸悍草率習氣。對於古畫之鑑別亦精卓。他又工書法,其法全以宗摹其祖何紹基為能事,得形神之似。綜觀而論,何維樸書畫體勢精謹、筆墨蒼潤,又於篆刻一道亦精擅,宗秦漢,晚年倦於酬世不復作。有印文曰「清涼山下轉輪僧」,以收藏古印甚多聞名。出身在這樣一個書香門第且具家學淵源的家族中,兼之自身的天賦與努力,都是其獲得成就的關鍵。
自何凌漢嘉慶十年中進士探花及第,次年便接家眷入京,當時的北京城稱順天府,雖然何凌漢長子何紹基仍回籍應的是湖南鄉試(道光十五年夏,回湘應鄉試,榜發得中解元),但何紹基子何慶涵、何紹基長孫何維樸都應的是順天府鄉試(咸豐八年,何慶涵中順天府鄉試舉人。同治四年,何維樸中北闈副榜)。想來何紹基釋褐後,其家眷子弟都在京寄藉了。何維樸參加的順天鄉試,稱「北闈」,是明、清兩朝科舉對順天鄉試的通稱。副榜中者稱「副貢」,即貢入國子監的生員之一種。清制,在鄉試錄取名額外列入備取,可入國子監讀書,稱為「副榜貢生」,故簡稱「副貢」。在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等名目,這些都統稱「貢生」。通過詮選,副貢等一干貢生也能獲官職,只是都是低品級的教諭之類。何維樸曾任過內閣中書、協辦侍讀,都是七品的小官。清代非進士出身的功名,要候補得到實缺,也非易事。「上海浚浦局」又稱「浚浦工程總局」,成立於清光緒廿一年(1895),當時為應對上海港航道水深不足的問題,由上海道臺袁樹勳奉命設立了此局。何維樸在上海任浚浦局「總辦」(或云「會辦」),這個「總辦」是清末新設置官署或辦事機構的主管人員,又稱「督辦」,副職稱「會辦」,資格比「會辦」略次的稱「幫辦」。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5年3月號第186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