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堯(1898∼1993)出生於福建永春,行八,父親余德遠為農人出身,余承堯的出生固然讓他欣喜,亦讓他對於家中生計感到憂慮。余德遠一度想把這個新生兒送出去,是他的大女兒再三勸說,才讓余承堯留在家中。其母鄭氏早逝,余承堯的幼年是由祖母和大姊扮演他生命中「母親」的角色。然而,他七歲時祖母逝世,不久後大姊遠嫁他鄉;十一歲時父親因傷死亡,余承堯成為一名孤兒。幾個孩子為了生存,只能各憑本事。大哥作木工,四哥照顧家裡留下的田地,二哥、三哥、五哥則飄洋過海,至異地謀生。余承堯年幼,只能至附近農家打雜工;後來經二哥介紹,至家具行作學徒,學習「永春勾藍」這項傳統家具的製作。永春勾藍其實是漆籃的一種,將竹器經過諸多前置步驟後上漆、描繪精緻花紋後雕刻。余承堯在此時也幫忙師傅們將粉本上的吉祥圖樣描於漆器上以利雕刻。余承堯相當喜歡這份看似無趣的工作,可以花費數個小時連續畫圖而不休息。他對於圖像的記憶驚人,很快便將粉本上的圖案嫻熟於心,且作畫快速,得到不少師傅的讚賞。不過半年,他便從照粉本繪製,成長到能夠獨立繪製家具上的圖案了。余承堯晚年回憶這段往事時,語氣間仍無不驕傲:「我十三歲就會雕花和油漆。我們故鄉的油漆技巧是很講究的,單是一張簡簡單單的桌子,都要油漆上三、四遍才算大功告成。」
然而,這份工作對於余承堯也有不好的回憶,東家對於學徒的不平等待遇,反應在他的薪資上,原先說好每個月三塊的工資,到了年底結算時,卻被剋扣僅餘七毛,讓他決定離職。但因著漆作而被激起的藝術天分,卻成了他日後最重要的心靈寄託之一。
一九一一年,余氏族人和旅居星馬的族親們共同捐資創辦了「私立福陽初等小學」,讓余承堯有了入學的機會。在此之前,他曾於打工的時間,旁聽村中有錢人家的私塾,有了入門的基礎。余承堯所住的洋上村,一直以來都有著重視教育的傳統,較為富裕的人家,可以延請教師至自家為孩子們上課。私立福陽初等小學的創立,且主動為家境困難的學生減免學費,對窮苦人家來說,確是福音;這所小學亦是永春縣最早創辦的三所新式正規小學之一。雖然余承堯入學時已十三歲,但他勤奮認真,積極向學,三年後便考上了福建省立十二中(即現在的永春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