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吳昌碩先生誕生一百七十週年,各地的紀念活動很多,本刊亦以專文撰述吳昌碩之生平和藝術,向這位在篆刻、書法和繪畫上,均可謂為一代宗師的藝術家表示敬意。
一百七十年前的道光廿四年甲辰八月初一(為西元的一八四四年九月十二日),吳昌碩出生於今浙江省安吉縣的鄣吳村。昌碩本名俊,又名俊卿,初字香補、薌圃,父吳辛甲,母萬氏。大約在南宋高宗時,其祖上便由江蘇淮安遷於此,世代安居。對很多海派畫家來說,他們之所以會匯聚於海上鬻藝為生,很大的原因是為了躲避太平軍的戰亂。雖說吳昌碩並未因此離鄉來到上海,但這對他早年的生活卻仍帶來巨大的影響。一八六○年,太平軍進攻杭州,鄣吳村亦被捲入戰亂之中,吳昌碩一家輾轉逃亡,路途中遭遇亂軍,全家分散,只有吳昌碩和父親逃至石蒼塢,以打雜幫工為生,甚至一度逃進與安徽交界的山中,以野果、草根等果腹,這種狀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五年後(1865)兩人才回到家鄉,而此時一家九口人已僅存父子二人,其間的悲痛經歷令人扼腕。同年,父親娶繼室楊氏,並遷居至安吉縣城,吳昌碩遂隨之躬耕於蕪園,前後大約十年時光。在這十年間,吳昌碩勤於金石篆刻,逐漸有所體會,開始了藝術生涯。而正是因為有了上述避難石蒼塢的經歷,吳氏後自號蒼石,又作昌石、昌碩、蒼碩、倉碩;在蕪園躬耕的時候,又有了苦鐵、苦鐵道人的號。一八七二年後,吳昌碩雲遊四方,以刻印為生,故自號五湖印丐,後來又陸續有蕪青亭長、破荷亭長、破荷道人、大聾、聾道人、無須老人等號,從這些字型大小,尤其是早年的一些字型大小,不但可以看見這些生活經歷在其身上所留下的痕跡,也可看出其早年於藝術上所下的功夫。
早年生活和官宦仕途
吳昌碩的友人曾替他捐過個小官——佐貳。對於還是青年的吳昌碩來說,捐個小官、吃份糧餉以養家糊口,應是個不錯的出路。那麼,他是什麼時候捐官的呢?據周新月〈進退之間:客寓蘇滬的吳昌碩〉一文稱,光緒六年(1880),吳昌碩之所以會客寓蘇州吳雲的聽楓山館,正是因為到蘇州來等待候補的。因此,他捐官的時間很可能就是在光緒五年或之前。吳昌碩曾為沈秉成刻印,其《石交集》中稱:「余需次蘇台,先後為(沈秉成)作印十餘鈕,中丞咸稱善。」可見他到蘇州的確是為了候補。還有,任伯年曾為吳昌碩繪過〈酸寒尉像〉,所謂「尉」者,乃相當於典史或其他較低的職銜,畢竟初到蘇州,不可能立即補到實職,於是寄寓在吳雲家,後來是在大約光緒八年(1882)時搬出聽楓山館,自行賃居,這大約也是昌碩補缺赴任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