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清 朱偁 柳陰八哥圖 1888
 
朱偁生平與花鳥畫藝探索
文∣諸文進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朱偁是以花鳥畫著稱於世的,他的花鳥畫,可稱是「活潑潑的」。關注或進一步研究朱偁的花鳥畫風格,有助於瞭解花鳥畫在清代的延展脈絡,更可以進一步明晰至晚清,中國花鳥畫創作的技法、趣味、風尚或者追求。朱偁,實在是晚清花鳥畫壇一位承上啟下的藝術家,但很可惜,他不被關注,卻有年矣。
首先,簡單回顧一下花鳥畫創作在有清一代的狀況。在展開討論之前,需要承認一點,藝術貴在個性、貴在成功的推陳出新,雖然中國繪畫首重傳承,傳承得法,可達小成,欲至大成者,不可否認,其中應是具備個性與推陳出新這兩大要素,當然在傳統語境中,這些要素往往需借助「托古改制」的幌子。在清代的江南地區(即蘇、松、常、揚、杭、嘉、湖一帶),或者說具有江南地區藉貫背景和活動背景的藝術家,是最具藝術活力的。清代的花鳥畫發展,可分三個階段,在此三個階段中有作為者,基本都在江南地區,也基本都依附有上述背景。
第一階段,以惲壽平、王武、蔣廷錫、鄒一桂為主將。
第二階段,以泛稱「揚州八怪」的一批畫家群體為主將。
第三階段,開埠以後,以活躍在上海為中心的一批畫家群體為主將,除趙之謙、虛谷、任伯年、吳昌碩、蒲作英之外,張熊、王禮、任薰、朱偁、陸恢,亦為此群體中的健將。
常州府武進縣的惲壽平(1633〜1690)與蘇州府吳縣的王武(1632〜1690),乃至蘇州府常熟縣的蔣廷錫(1669〜1732)、常州府無錫縣的鄒一桂(1688〜1772),都以工穩為主旨,鮮麗的筆墨,精準的造型,雍榮澹雅的氣質,是改朝換代天下初定之際,尋求安定祥和的世人們的心靈慰藉。惲壽平柔美的沒骨花卉更開創了一代新風,對整個清代的花鳥畫,具有審美與技法的雙重主導性。張庚《國朝畫徵錄》云:「近日無論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戶戶正叔,遂有『常州派』之目」,其影響之深遠,一直貫徹到了朱偁時代。王武以「位置宏穩,賦色明麗」見長,承明代周之冕、陸治畫法,沒骨與勾勒雙管齊下,其聲譽幾與南田相埒,朱偁早年師事張熊,而張熊之畫風,是跟王武一脈相承的,這在下文還會述及。
自康熙中期至乾隆末期,「揚州畫派」異軍突起,遂有「揚州八怪」之目,實則「八怪」云云,亦屬泛稱,清末李玉棻《甌鉢羅室書畫過目攷》所列八家,為一般所公認,即以金農、黃慎、鄭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羅聘為代表。實則「揚州畫派」能立足畫壇,除此八家外,更有華喦、高鳳翰、邊壽民、閔貞、陳玉几為中堅。這一畫派中,除黃慎之人物、高翔之山水,其餘都以花鳥蘭竹為眾家之長技。他們在藝術上皆注重個性發揮,力求創變,力求新意;在形與神的關係處理上,強調寫神,善於運用水墨寫意技法,賦予強烈的自我情感;又特以詩、書、畫乃至印章為綜合表達意趣之方式,刻意強調書畫同源、以書入畫的理念。這種標新立異的精神,是此後興起的、海上畫壇能夠形成眾星璀璨局面的一大先導。
至此,話題回到本文所要探討的畫家—朱偁。朱偁(1826〜1900),早歲名琛,後更名偁,號夢廬、覺未、胥山樵叟、鴛湖畫叟。浙江秀水(今嘉興)人,兄為朱熊,兄弟皆以畫著稱於世。其兄與張熊、任熊並稱「海上三熊」。朱偁亦為晚清海上畫壇兼工帶寫花鳥畫風之代表人物。
朱偁工花鳥,擅沒骨花卉草蟲,筆墨簡練,敷色淡雅,生動傳神。初學於同邑前輩名家張熊,後復從王禮遊,深得其法,模仿之作幾可亂真。後不拘成法,自闢蹊徑,別具一格。至及於華喦一路,得其筆意,遂有秀逸靈動之氣,別饒風致。遂橐筆滬上,畫譽赫然,與王禮並列成為海上寫意花鳥畫派主流,以致當時「經商者皆思將得(朱偁)一箑(扇面畫),出入懷袖,以為榮也」。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4年8月號第179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