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清 黃向堅 萬里尋親圖卷 1658 南京博物院藏

明末清初紀遊寫生繪畫的形成及黃向堅入滇紀遊寫生芻議

文∣趙啟斌 圖/攝影∣趙啟斌

明末清初是中國繪畫進一步發生劇烈變革的時代,風格流派湧現、名家輩出。自明代中期浙派、吳門誕生以後,正式進入明末清初一百五十年繪畫發展的新時期。此時如松江畫派、曾鯨(1564〜1647)主導的波臣畫派、金陵畫派、新安畫派、常州畫派、虞山畫派、婁東畫派等畫家群體先後崛起,出現了新的美學思想和風格特徵。除了正統派畫家在傳統基礎上進行創作與變革之外,這一時期也出現了紀遊寫實和具有奇幻變形、誇張怪誕或強調裝飾意味的風格,漸成為明末清初藝壇的主要發展風格。黃向堅的繪畫顯然屬於寫生紀遊創作的典型個例,從他的入滇寫生紀遊作品中可以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正統派畫家入清後多隱居不仕,以從事繪畫創作寄寓自己的文化價值和道德理想。明末董其昌(1555〜1636)重新發現了「南方山水畫派」的傳統並倡導「南北宗」之說,提供正統派畫家堅實的理論依據,又在綜理宋元、融匯「南北宗」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山水畫典範,使此一時期的中國山水畫具有了新古典主義的傾向。正統派畫家通過對歷代南宗文人畫風格的繼承、整合與提煉,不斷上溯宋元山水名家─尤其是董源、巨然的傳統,形成優美、秀雅的審美風尚,確立了抽象性山水繪畫的審美趣味,創建出具有主觀表現性的新風格,他們崇尚「淡、陰、柔、秀、清、虛、空、靈、簡」的精神韻度,形成了具有文人畫瀟灑、古雅、秀潤的審美趨向。故而唐志契在評價董其昌畫風時言:「風神秀逸,韻致清婉,此士大夫氣味也」(《繪事微言》)。王時敏(1592〜1680〜)的鬆秀溫潤、王鑑(1598〜1677)的爽朗沉雄、王翬(1632〜1717)的清麗蒼茫、王原祁(1642〜1715)的蒼潤渾厚,都成為當時山水畫的新典範。這一時期,以董其昌繪畫思想為主導的正統派畫家形成了系統的山水畫筆墨新語彙,完成了宋元客體山水向主體山水範疇的轉型,他們開闢出來的主觀性、抽象性、表現性以及高度注重筆墨品質的創作方向,強化了中國繪畫的固有特色和文化優勢,在傳統繪畫中發現了具有主觀表現性的新元素,提煉出具有抽象意義及現代觀念的視覺新語彙。這一繪畫創作方向的成功轉型,成為具有抽象表現價值傾向的現代中國畫的先驅。
明末清初同時也是社會從劇烈變動漸趨平靜的歷史時期,一大批具有變革思想和個性特色的畫家群體脫穎而出。吳彬(1550〜1643)、陳洪綬(1598〜1652)、漸江(1610〜1664)、髡殘(1612〜1692)、法若真(1613〜1706)、龔賢(1618〜1689)、戴本孝(1621〜1693)、朱耷(1626〜約1705)等人,都是這一時期深具獨特繪畫思想和審美追求的藝術家。而明清易鼎所產生的一系列矛盾,也都能在他們的創作中發現端倪。這一時期具有奇幻、怪誕、誇張、裝飾意味之特色的畫家,以吳彬、擔當(1593〜1673)、蕭雲從(1596〜1673)、陳洪綬等人最為代表。除去上述諸家外,尚有如袁尚統(1570〜1661後)、程邃(1607〜1692)、黃向堅(1609〜1673)等,這些人創造出了具有強烈自我個性的色彩,其奇幻般的畫面空間、筆墨感觸、風格特色,有的表現在主體精神情緒、內在心理的強烈感觸上,有的表現在特定題材的選擇上,有的表現在畫面空間氛圍的塑造上,有的表現在構圖上,有的表現在用筆上,各自通過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繪畫元素,使他們的繪畫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審美效果。如吳彬被視為晚明人物「變形主義畫風」和「復興北宋經典山水畫風」的先驅者;陳洪綬在人物畫領域出現怪誕、變形的造型,亦見奇幻風格的面貌。而在山水畫領域,《畫史會要》稱吳彬「善山水,布置絕不摹古,皆對真景描寫」,他匯集雲遊各地之奇景,透過繪畫創作而出,得以脫離古人窠臼、迥異時流。奇幻、怪誕派的畫家透過獨特的創作實踐,走出了與正統派大異其趣的繪畫道路,成為奇幻風格類型的典型代表。
明末清初,紀遊寫生繪畫、具有寫實審美意味的繪畫也紛紛出現,成為不容忽視的一股創作力量。此一時期具有寫實意味的畫家多注重現實題材、注重寫生紀遊繪畫的創作,以張宏(1577〜1652後)、楊文驄(1596〜1646)、黃向堅、漸江、髡殘、龔賢、梅清(16231697)、石濤(1642〜1708)等人最為典型。這批畫家繪畫思想活躍,並具有強烈的風格特徵,頗為罕見,為山水畫帶來了新的元素和發展契機。他們的作品大多寓寄深沉的亡國感慨和暗喻,「墨點無多淚點多」、「苦淚交千點」,在筆墨中寄寓個人生命經驗、興亡之感與家國憂思,具有深刻的隱逸思想和強烈的遺民意識,為畫史上所少見。此類的感懷及意識,成為這一時期隱逸畫家、遺民畫家群體繪畫創作的主導思潮。
綜觀畫史,紀遊寫實性繪畫發展由來已久,在早期甚至占據山水畫發展的主流,明末清初這一美術現象的存在和發展,顯然也是此一傳統的延續和拓展,只不過在這特定的歷史時代中,顯得意義更為深刻和驚心動魂。中國歷史上發現山川形勝之美而加以表現之,確立出新的審美風格,往往多在政權、經濟、文化中心發生。唐代的李思訓,五代的「荊、關、董、巨」,北宋的李成(919〜967)、米芾(1051〜1107),南宋的「劉、李、馬、夏」,元代的「黃、王、倪、吳」等,其山水繪畫特色的出現,均是如此,都是對各自所熟悉的山川景物進行概括、體悟,有著各自特定區域山水的地貌特色和審美特徵。此類山水多不出政治中心和經濟發達的區域,尤其以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最為典型,這在明末清初金陵畫派、新安畫派的繪畫中得到了淋漓自如的表現。

 
  全文請見《大觀》2024年9月號第180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