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向堅(1609∼1673),字端木,號存庵、萬里歸人。江蘇蘇州人。建文時殉難給事中諱鉞之後裔,先世為常熟人,後徙蘇州之西郊。因萬里尋親得孝名,陶鴻祚《知不足齋叢書•書黃孝子尋親紀程後》便贊其「父為忠臣,子為孝子,忠孝萃於一門」。
黃父孔昭,字含美,崇禎癸未選任雲南大姚知縣,攜妻及弟之孤赴任,向堅留家。丁亥被兵棄職,遭逢國變,雲南地處偏遠導致行旅斷絕、書問不通。向堅思念雙親,不畏滇南道險,孑身前往,順治八年辛卯(1651)十二月,「擔一囊一蓋一草屨啟行,從吳江入嘉興至杭州,渡錢塘江歷嚴州、衢州入廣信之玉山,歷撫州臨江渡章江,歷袁州入長沙之豐陵,渡湘江歷寶慶至武岡州」。因跋涉之苦,手常擎蓋而致酸楚不能舉,雙足血瘀赤腫,往往疲憊僵臥道旁,但仍不改初心,養足五日後復前行。「由武岡而西歷靖州,循沅江而上,入貴州之晃州」,重巖絕澗,深谷荒箐,上下艱難;城郭邱墟,人煙斷絕,暴骨如莽。此處苗獠雜處,耕者皆持矛負弩矢自衛。又常遇關隘衛兵疑為奸細捉拿盤問,孝子常戰慄心惴惴。自平溪西南歷鎮遠,至平越而西歷清平、新添、龍里,又西南至貴陽,西渡盤江歷安南衛普安州,入雲南之平夷衛得故陽宗知縣錢士驌告知其父無恙居白岩井。五月望日終輾轉抵達白鹽井與雙親團聚,計在途一九五日。後為籌措路費耽擱月餘,至順治九年壬辰才攜父母及弟返鄉,一六五三年六月抵家。前後耗時達一年半,「凡歷京省七府三十有三州縣,衛司關釋鎮寨,不可勝紀」。行程兩萬多公里。其尋親事跡在當時被廣為傳頌和褒獎,歸莊特此作〈黃孝子傳〉。乾隆四年(1739)在六國子巷建黃孝子坊。道光八年(1828)建吳郡名賢總祠,黃向堅入祠。而在民間以黃向堅故事為藍本的戲劇也頗受歡迎,其中就包括戲劇家李玉創作的《萬里緣傳奇》。
在黃向堅迎父母歸里後,撰寫了《尋親紀程》、《滇還日記》,以日記形式記錄了尋親途中所見所感,並在此基礎上創作了大量以尋親為題材的繪畫作品。《知不足齋叢書》第五集中收錄了《尋親紀程》、《滇還紀程》、《黃孝子傳》及其書畫作品題跋,為研究黃向堅的生平和作品提供了依據。
尋親歸里三年後,黃向堅開始繪畫創作,描繪萬里尋親途中所見的自然風光和風土民情,在其《萬里尋親圖冊》之〈思南府形勝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自述創作初衷:「語云黔地山水不入畫圖,豈人所未睹,遂致山水靈異,泯滅於荒陬僻壤耶。予圖出以識之」。其流傳作品包括:《萬里尋親圖冊》、〈尋親圖〉(又稱「雞足山圖卷」)、〈南安群山圖軸〉、〈萬里尋親圖軸〉、〈金沙江圖軸〉等。《國朝畫徵錄》載:「孝子善畫,所寫皆其所歷滇中山水。余於汪念翼收藏見其鶴慶府鳴鳳山圖,乾筆蒼秀,略得黃鶴山人意」。汪澐於《黃端木岵屺圖冊》中題曰:「筆墨之妙,深得古人遺墨,秀勁如北苑,朗潤若高房山。煙雲變減,咫尺千里,則李成郭熙之琉亞也」。黃向堅在繼承前人筆墨的基礎上又受吳門畫派影響,善作紀遊圖,注重寫實,技法全面,筆墨秀潤,山川景貌各具特色。
天津博物館藏〈南安群山圖軸〉繪崇山峻嶺,層崖疊壁,瀑布直瀉,懸崖峭壁間隱有村落城郭,山路紆折如羊腸,一人持傘負囊向上攀爬。山石以短線方折筆勾勒,披麻皴與暈染兼施,層層疊壓,重墨漫筆點染山頭,崖間路旁布以向中心傾斜的古柏奇松,形成強烈的緊張感和壓迫感,反襯出人在自然天險面前的渺小。畫面左上題:「歷南安州,地本黑僰蠻所居,今有雄將協守,其山多嵯?巉削,壁立如屏障,即猿猱不易登。予過其下,樵牧罕覯,每於蒙茸荊棘間轍遇獵者一二,指顧呶呶,甚為可駭。既抵州城不特如斗大兮,舉目蕭然,其險亦可知矣。然萬里以來豈稀覩者哉!援存誌之」、「存葊向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