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向堅,字端木,號存庵,別號蒼雲,又號萬里歸人,室名瓊枝閣、藝香居、退庵草堂,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人。生於明萬曆卅九年(1611),確切卒年目前未有定說,可能卒於清康熙十七年(1678)。其父黃孔昭(1589〜1678),字含美,號石衣,又號萬裡歸翁,明崇禎六年(1633)應天鄉試舉人,崇禎十六年(1643)選授得雲南大姚令,是年赴任。詎料,次年明亡,家國易鼎,不得不掛冠避居白鹽井,因局勢動盪、滇黔僻遠,時在蘇州的兒子黃向堅失去父母消息,煎熬家中,後不顧家人勸阻,於清順治八年(1651)冬十二月初一日,隻身赴滇尋親,開啟他充滿驚險的「萬里尋親」之旅。
孤身一人的黃向堅選擇在大雪連天的嚴冬時節出發,可見他思親之急切。這趟旅程也確實極其艱辛,因無購置車馬,他以步行經浙、贛、湘、桂、黔等地,跋山涉水,「風餐雨臥,斷盡草鞋」。期間遭逢如暴雨、風雪、地震等天災,橫徵暴斂的駐兵、排外具攻擊性的山蠻等人禍,還有因路途險惡受到的生理折磨,如凍傷、血瘀腫赤、挫傷、眼疾等,心理層面也因孓然獨行,父母生死未卜,前途未明而患上了憂鬱症、失眠症等。更不用說沿途還有數不清的強盜、猛獸與屍骨等考驗。黃向堅苦撐著強大的意志力,最後終於有驚無險地越渡盤江,距出發歷時半年左右,順治九年(1652)五月十五日,黃向堅始尋見父母於白鹽井。歡喜大團圓之後,因需籌措返鄉路資,他又輾轉於姚安等地奔走,耗時數月,終於在順治九年(1652)十一月初四日,邁上歸途。順治十年六月十八日(1653),黃向堅及父母抵達蘇州老家,共計二百廿四日。而對黃向堅來說,來回之間可說是人生最為艱辛的五百卅餘日。去程陸路占十分之九,水路占十分之一。回程水陸程各占一半。經九省、歷卅三州,往返達二萬五千里有餘。黃向堅返回蘇州後,著有《尋親紀程》、《滇還日記》二卷,並開始繪製以這趟尋親之旅沿途所見奇山異水,扣合「萬里尋親」為題的系列作品。黃孝子驚險的旅程和孝心,因深具戲劇性與傳奇色彩,後為大量戲劇作品所復刻、傳頌之。
尤其是在返家後的五年內,是他創作的高峰。順治十五年(1658)年之後,作品量則陡然下降。此情況顯示出這些畫作應非出自抒發生命經歷的藝術表現,而是為了在固定時間內完成某種目標所致。或為黃向堅為了向朋友講述行旅所見,以圖畫作為文字、口述的補充;或因孝子跋千里成功尋親的故事過於傳奇,達官貴人紛紛捎來畫作訂單,並以有此收藏引為人品身分之象徵。尤其是《尋親紀程》出版後,黃向堅便不斷地重複相似的構圖與題識,繪製不同形制但題材類似的紀實山水構圖。
明末清初,在社會環境的特殊氛圍下,文人士紳未必能將自我情志寄託於「忠誠節義」之中,但自古以來「百善孝為先」觀念流傳日久,對於擁護如黃向堅「萬里尋親」這類至親至孝題材,一方面不至惹禍上身,另一方面也能透過頌揚孝行,使內心的情志獲得抒發。是故,在黃向堅攜親成功歸里後,出現為數不少環繞其孝心懿行的文獻材料,據統計僅有清一代的文人筆記,官方正史(《明史》、《江南通志》、《蘇州府志》、《吳縣誌》)不乏對黃孝子萬里尋親事蹟的讚揚。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黃向堅有大量的「萬里尋親」畫作存世,但他卻非因身為一名山水畫家而被時人記得,反而成為一個孝感動天的道德範本被銘記,即便書寫有提到黃向堅紀實山水的部分,也多和其孝行附會關聯,形成了「人品高於畫品」、「畫因人重」的現象。目前有關黃向堅其人其作的研究成果,可見中國美術學院博士趙晟《黃向堅萬里尋親圖研究》(2019),文中針對黃向堅的籍貫、生卒年、家世交遊、生平紀事以及畫目及內容考訂,均作了仔細的爬梳和整理,為目前對於黃氏最為完整詳實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