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山閣清興圖
 
來鷺草堂主人吳滔其人其藝
文∣諸文進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民國海上畫壇,豔稱「三吳一馮」,為吳待秋、吳子深、吳湖帆、馮超然四先生。此四家中,以吳待秋先生最可以「家學淵源」譽之,甚於吳湖帆。吳待秋先生之尊人,即吳滔先生;而吳滔先生,又是清初大詩人吳之振的七世裔孫。吳滔先生上承祖宗文脈,又以詩畫俱佳稱勝於當時之蘇浙,並且以詩書畫印傳於子吳衡(字澗秋)、吳徵(字待秋),其家真正可稱是「詩畫傳家數百年」了。
那吳伯滔先生的先世吳之振,又是什麼樣的大人物呢?在清代詩壇和藏書界,這可是一位尊神級別的耆彥。
吳之振(1640∼1717),字孟舉,號橙齋,別號竹洲居士,晚年又號黃葉老人、黃葉村農,嘉興石門人,清順治朝貢生。當時詩重宋人,吳之振家富裕,購藏宋人集部祕本甚多。說起他的藏書,其中包含眾多珍貴的祕本,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時嘉興「稽古堂」高承埏欲出售三千餘卷古書,為黃宗羲所聞,乃說服吳之振悉數購得,此壯舉記述在黃宗羲〈天一閣藏書記〉中。而吳之振因得此批書籍,藏書之名遂享譽浙中。另一位浙籍藏書家祁承㸁,他的「澹生堂」藏書更顯赫於明末,其藏書於明末清初散出,精華部分歸於黃宗羲,但吳之振和呂留良則獲得了部分殘本,亦極具文化價值。吳家有一份詳盡的藏書目錄,名為《延陵吳氏藏書目》,記錄了他精心挑選的家藏善本書籍。吳之振既以藏書聞,復又以工詩著。生平銳意於詩,宗宋人,神骨清逸,新不傷巧,奇不涉偏,不拘於一家,是康熙詩壇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清史列傳》云:「康熙初年,山林詩,之振最有名」。康熙二年(1663)與呂留良、吳自牧合編《宋詩鈔》,刊成,攜多部進京分贈諸名士,得識梁清標、王士祿、王士禛等大家,是當時文壇一件盛事。
吳之振工詩之餘,也精書畫,他生後二百年,裔孫吳滔生,吳滔又有子吳徵,皆以詩畫著稱於世。君子之澤,雖歷七世仍香煙嫋繞、不絕不竭,其家學不可不謂淵源流長。
吳滔(1840∼1895),一名孟安,字伯滔,號鐵夫、鐵君、疏林、穌林。室名來鷺草堂、蕭蕭庵,浙江嘉興石門人。自幼聰穎,無意功名,醉心於藝術,終年杜門揮毫,不預外事。能詩善畫,尤擅山水,兼精花卉。
先祖吳之振在石門所築的別墅「黃葉村莊」,無疑是吳滔引以為傲的家族勝跡,在他心中,是幾乎如「圖騰」一般的精神崇拜與文化符號。「黃葉村」一名,緣自蘇東坡的名句「家在江南黃葉村」。康熙十四年(1675),村莊建成,莊址在石門縣城西門外南沙灘(今桐鄉市崇福鎮崇德西路東端),距昔日西城門僅百步之遙,占地十畝,內有亭臺樓榭、曲水迴廊、竹洲草廬、小山叢桂,極富幽致。吳之振以築莊隱居的方式,寄託了遠離仕宦、詩酒林下的願望,「黃葉村莊」遂成為當時文人達士雅集的重要場所,亦成為延續百餘年的文化地標。吳之振外孫陳世修曾謂:「是時,海內名流來為文酒之會,歲無虛日;即遠不及至者,往往形諸篇什,於是豔稱於世,幾與元代顧仲瑛之玉山別業、清初冒辟疆之水繪園諸名園埒」。先祖的這種逸情高致,也影響到了後裔吳滔的處世性格。可惜滄海桑田、世事變遷,至吳滔這一代,吳氏昔日的殷實風光,已隨家境日衰而風光不再,祖業如吳滔詩中所描述:「哪復高門喧燕雀,只餘荒徑網蛛蛸」。
家境的沒落,使吳滔年輕時不得不赴湖州習商,但祖先的精神氣質仍存在於吳滔的血液之中,使他不甘心沉淪於經濟場中。吳滔嗜畫鍾詩,文酒放達,豈願唯唯喏喏、錙銖必較一世。他習商不久即棄去,遂專注於文藝筆翰,不預外事,亦不專營於科場,處士風骨自少使然。然而清末的世態、洪楊髮匪的猖獗,風雅遭致摧殘,國祚家運都將盛極而衰。
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荼毒石門縣城,吳滔不得不攜父母踏上避難之途,經德清第一次至省城杭州。不久杭州陷,其母命喪匪手,吳滔悲慟不已,葬母於臨平,及歸里,黃葉村莊已圯於兵燹。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4年11月號第182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