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秋山探幽圖
 
吳滔的家世、繪畫與交遊
文∣殷志遠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在石門洲泉(古稱洲錢),民間流傳著「八百祗園,千年吳氏」一說,祗園寺雖為梁代所建,其歷史卻不如吳氏家族悠久,以至更有「洲泉千年吳」、「石門千年吳」的說法。吳學浚在〈合修族譜序〉中說:「吾族世居洲錢,相傳漢廷尉吳公治平第一之後」。〈南吳譜序〉也記載:「吳姓祖延陵,而語溪洲泉吳氏獨稱千年吳,相傳自西漢文帝時廷尉吳公為河南守治平天下第一者始居此」,又云:「自漢歷唐,冠蓋不絕,而於宋尤盛,縉紳赫奕,家世甲槜李,故所居相距不下數十里,俱屬其莊墅,迄今以吳為號」。清代晚期的畫家吳滔(1840∼1895)即來自這個大家族,他在享受這份祖上榮光的同時,又將吳氏的影響延伸到了藝術領域。本文將就吳滔的家世、繪畫與交遊為題,試作介紹與闡述。
吳滔,原名學源,字惕夫,後改名滔,字疏林,號伯滔、鐵夫,生於道光廿年(1840)六月廿六日。父親吳錫蕃(1808∼1862),字蘭庭。母親周氏(1806∼1862)。夫人葉氏(1852∼?)。他有兩個兒子、四個女兒。長子吳衡(1877∼?),字明輝,號鑑初、澗秋,生於光緒三年(1877)八月十六日,聘鍾端卿女。次子吳徵(1878∼1949),字春暉,號待秋,生於光緒四年(1878)十一月一日,聘李嘉福之女李隱玉。一女適洲泉朱祥貞,一女適胡钁(1840∼1910)之子胡傳湘(1881∼1924)。
吳氏一族,文脈淵源,承傳有緒。吳滔八世祖吳之振(1640∼1717)即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其詩「神骨清逸而有光豔,著語驚人,讀者每目瞤而心蕩」,有《黃葉村莊詩集》。他還工書畫,書法學晉人。又因與呂留良(1629∼1683)合編《宋詩鈔》一○六卷而享譽於世。至吳滔及其子孫,則以書畫傳家,一門風雅,延續至今。
吳滔出生於石門縣(崇福縣),他最早租住在城西鷺鷥灣頭,十年租期到後,他在石門縣城橫街保安弄西側購地造屋,即現在桐鄉市崇福鎮保安弄廿二號。他曾在〈文杏圖〉題跋中寫道:「庚申後,余自黃葉老屋賃居城西鷺鷥灣頭,顏之曰『來鷺草堂』。堂後荒圃,手蒔雜卉,數十樹花,時嘗俯仰其間。閱十年賃期將至,爰構屋於城中,落成後仍顏以舊額,移諸花木,位置中庭,惟杏花一樹,根深而枝茂,煞費經營,始得遷植。明年二月,猶見其花放爛熳,但新葉既展,不甚肥綠,方知其根有所傷,自夏及秋,漸成枯槁矣,不禁憐惜,遂寫其盛時枝幹。於此時越五載,尚未著花,今春忽檢得是幅,適內弟葉古愚來為點染成之,以當文杏遺照」。
來鷺草堂是吳滔隱居、創作、交遊之地,許多詩畫誕生於此。他的畫作也常款署「於來鷺草堂」。其詩集名《來鷺草堂隨筆》,由胡匊鄰於一八七六年二月題簽。畫史載吳滔「性恬淡,不慕榮利,以畫名於時,山水、花卉皆卓然成家,書法蒼古,精鑑賞,喜吟詠。嘗布袍竹杖遨遊大江南北,凡名區勝跡,靡不周覽,故落墨即有瀟灑出塵之致。善飲而不樂酬酢,邑侯屢召而不一應。顯者通謁,杜門卻謝。其胸懷磊落,與世無爭,殊足稱焉」。他在〈自題五十小像〉一詩描述了自己的人生狀態與理想,詩云:「是僧是俗是癡顛,醉夢昏昏五十年。不欲徵詩存毀譽,好留清白後人傳」。
面對邑侯顯者、走幣相乞者,吳滔杜門謝絕,而對好友佳士則煮酒談心、翦燈論畫,可見其性情。吳滔若與友人相談甚歡而興致生發,甚至會主動贈畫給對方。一八八○年六月十八日,他與周撝廷遊天中山,「看縐雲石,訪方外雪舟。飯後,出方丈聽夾徑松濤,薄暮而歸。維舟處,野波橫塘,扁舟帆影,頗堪入畫。越日作圖以貽之」。又如他在一八八七年四月十四日立夏,與包蓮舟同遊西湖,「遇諸友於樓外樓,遊人雜遝,天氣炎蒸,日未暮而返。十五日清晨,兩人登吳山之巔,啜茗清談,情甚歡洽,看隔岸江雲初散,鳥語花香,真清絕之境,不可多得也。歸後作手卷贈蓮舟」。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4年11月號第182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