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銓(1682∼1760),是一位文獻少有記載但傳世作品數量相當可觀的清代畫家,精於花卉、翎毛、走獸,且富有才氣、亦擅詩書。目前可見沈銓作品約有三百餘件,主要收藏在中國與日本等博物館及私人收藏,且大多數都署有年款,從中可見其不同時期的風格發展和行跡概況。
沈銓自幼家貧,早年從父學紮紙花、紙冥屋等手工藝謀生,經年累月下來對於花草樹木、翎毛走獸的造型和比例熟稔於心。十二、十三歲時隨父親去浙江平湖販賣棉綢,因緣際會認識了花鳥畫家胡湄,拜於門下,及至廿歲便畫藝有成。他一方面承襲老師精工描寫、細膩富麗的風格;另一方面也不斷充實自己的學養內涵。沈銓主要靠作畫謀生,為因應市場和訂購的需求,他必須最大程度地拓展畫科題材和表現技法,遂遍學諸家精髓。從構圖嚴謹、精緻寫實的兩宋繪畫,到元人花鳥畫追求情致、託物抒情的內涵,乃至全景豐滿、富貴濃豔的明代院體花鳥風尚,皆一一為他所吸取。其繪畫功力精湛且全能獨步,他既能游刃有餘地安排花卉、翎毛、走獸等題材,對於作為背景的山水、樹石也毫不含糊。無論是潔淨明快的雪景,還是對比鮮明的谷壑奔流,皆透過他的丹青妙筆幻化為營造氛圍、突顯地貌的重要存在。這乃端賴他高度掌握工筆重彩、淡彩、寫意、白描、皴染、勾填、沒骨等各種技法的能力,並在兼收並蓄的基礎上,得以自創風格、開宗立派。
沈銓的老師胡湄,字飛濤,號晚山,又號秋雪,浙江平湖人。為諸生,善花鳥、蟲魚,畫法遠宗宋人,工筆重色、細緻豔麗,形態生動,時稱「仙筆」。胡湄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身分,他是嘉興收藏巨眼項元汴的外孫,家學淵厚,得以恣觀臨摹、心追手摹歷代名品,兼工詩文,時與文人雅士交好。沈銓出生民間,身無功名,幸承胡師身教言教。如以今日眼光綜觀沈銓整個繪畫生涯及成就,也正是因投入胡氏門下,才有後來名震海外的機遇。
沈銓原籍浙江湖州,所謂「一部書畫史,半部在湖州」,這座江南小城與藝文書畫活動淵源深厚。自晉代始,湖州一地以工藝精湛、品質精良的製筆技術聞名,湖筆與宣紙、徽墨、端硯合稱「文房四寶」。自古以來也是名家輩出,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杜牧、蘇軾等書家、文學家都曾任湖州太守;畫家曹不興、燕文貴、文同、米芾、江參等也和此地有著很深的關聯,或為本籍,或為流寓。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出身宋宗室後裔,他也是浙江湖州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沈銓早期師法、仿古的存世作品中,也能看到明顯的地域性特徵。作於一七二四年的〈仿松雪道人畫馬圖〉,自言:「甲辰冬仲寫松雪道人筆」,便是向趙孟頫致敬之作。本畫描繪郊野中的馬群,氛圍清曠、寒林蕭疏。以唐人法畫馬、北宋李成法構為樹石,毫鋒穎脫,墨法精微。這也是少數存世沈銓的早期作品,從中可見畫家透過臨摹、追仿古代名蹟,一步步精進畫藝的學習軌跡和領悟。
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正是日本江戶時代德川幕府掌握大權之際,為了鞏固統治力量,德川幕府在一六三五年明訂海禁政策,禁止日本人出境、非幕府許可之商船禁止出境、限制天主教的傳播等,直到一八五三年美國海軍軍官培里率艦叩關為止,日本經歷了長達二一八年的「鎖國時期」。在此期間,位於日本九州西北部的長崎,是唯一獲得官方同意可與外國人貿易往來的對外窗口。海外的文化與藝術也多透過長崎一地傳入日本,甚至出現「長崎派」之群體。
日本享保五年(1720),時年廿三歲的清代浙江湖州籍畫家伊孚九(1698∼1747)首次東渡日本,一開始的目的是替兄伊韜吉(船主)運送清廷禁售的中國馬,之後又多次陸續赴日貿易。伊孚九雖為商人,卻以書畫交遊於日本文人階層,聲望甚高。他不僅為日本帶去了明末之際的文人畫,還有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同時將《黃氏八種畫譜》、《芥子園畫傳》等木版畫譜和元四家、清四王等人的畫風推廣至長崎,對日本這一時期山水畫及文人畫風產生巨大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