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至乾隆時期,隨著統治政權的鞏固、國土疆域的統一、政治制度的完善、農業生產的提高、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人口數量的增長,此時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史稱「康乾盛世」。康乾時期,繪畫領域亦得到長足發展,呈現出流派紛呈、名家輩出的繁榮局面。就院體花鳥畫而言,湧現了一大批供職內廷而卓有成就的宮廷畫家,他們受到皇帝重用,創作為皇室服務,圖畫以宣揚盛世繁華、四海升平為達統治階級目的和迎合皇帝審美喜好的題材。其藝術形態大致為:一是以郎世寧為代表的一批西洋畫家在清宮奉旨作畫,宮廷內的中西院體畫師之間互為影響,遂產生了以郎世寧為中心的「中西合璧」新流派。二是以蔣廷錫、鄒一桂、錢維城等為代表的宮廷畫家,繼承和發展惲壽平畫風,遂形成院體沒骨花卉畫一派。三是以胡湄、沈銓等為代表的宮廷畫師,承傳邊文進、呂紀等「黃家富貴」一脈工筆畫格法,對院體傳統工筆畫進行系統性總結和傳播。其中能反映院體傳統工筆花鳥畫領域成就的畫家,以沈銓最具典型。
沈銓(1682∼約1760),字衡之,號南蘋,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早年師從胡湄,學畫花鳥走獸。雍正九年(1731)受聘赴日本長崎,留寓三年。其時沈畫深受日本人推崇,被稱為「舶來畫家第一」。晚年定居蘇州,聲名頗盛。沈銓的花鳥畫,遠承唐宋以來院體花鳥畫格物致知的自然觀照與寫真精神,崇尚「黃家富貴」之精謹豔麗的審美品格,近接明代呂紀工寫相兼的畫風範式,又取法多家,博採眾長。其畫藝精湛,從學者頗多,畫史稱「南蘋畫派」。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以下簡稱「重博」)藏有一件沈銓〈富貴錦雞圖〉,一九八三年由李初梨先生捐贈。本幅為紙本,工筆設色,畫面主體繪深谷溪畔兩隻錦雞棲息石上,其一體勢朝上、一體勢向下,周圍以桂花、牡丹、幽蘭、黃菊、萱草等花木為配景,相為呼應。整幅畫作格調清雅、敷色濃麗,內容豐富。從技法風格上分析,造型準確、線質精細、色彩明快,是一幅繼承院體傳統花鳥畫技法而有所發展的作品。若從主題建構與審美意象上觀察,筆者以為其題材的選擇與表現的背後,至少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特定的吉祥文化寓意以及深層的政治功用色彩。
一、錦上添花─本幅畫面主體表現了兩隻羽毛華麗、體型優美的錦雞,以穩健安然的姿態立於山石之上。作者以精細入微的筆法層層勾勒,設色渲染細膩,彩羽畢現,形象逼肖,富有質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錦雞被視為富貴景泰、吉祥美好的象徵。畫面中以兩隻錦雞為中心,四周搭配牡丹、蘭花、黃菊等花卉,其寓意「錦上添花」,以表達對美上添美、好上加好之生活追求。
二、福壽雙全─畫中錦雞右側靠上繪有一壯碩遒勁的桂樹挺拔伸展,占據畫面近半之空間,舒展向外的桂枝上繪一對綬帶鳥,似在爭鳴,頗具生趣。綬(壽)帶鳥尾羽較長,形似綬帶,賦予「長壽」之意,再者「綬帶」在古代寓示加官晉爵。「桂」與「貴」諧音,在科舉制度盛行的中國古代,「折桂」則被指代科舉及第,象徵著舉子業的成功。桂樹主幹之下又有牡丹映襯,牡丹者,富貴也。《韓非子》卷六云:「全壽富貴謂之福」。綬帶鳥、桂樹、牡丹等圖像元素結合在一起,無不在提示著對「福壽雙全」文化寓意的表達。
三、二品當朝─錦雞之下所繪山石高低重迭、起伏連綿,一淙清溪湍流而過,泛起層層浪花。值得一提的是,傳統畫家繪溪流題材,多以溪水潺潺、涓涓細流為意象,而沈銓筆下的溪流卻是一派潮水湧動、滔滔不絕的景象,著力將山谷清溪畫出了海水江崖的視覺感受,此番表達顯然是賦予了「福山壽海潮不斷」之景瑞寓意和「江山永固水長流」的政治宣揚。「潮」與「朝」諧音,代指朝廷。清代錦雞補服乃為文官二品。錦雞立於江崖之上,寓意「二品當朝」,又是對身居高位、效力朝廷的隱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