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雙鹿圖 設色絹本 120×50.5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再探遼寧省博物館藏沈銓〈雙鹿圖〉
文∣高 卓 圖/攝影∣遼寧省博物館、本刊資料室

沈銓,字衡之、衡齋,號南蘋、南評,稱吳興人或雙林鎮人。在馮金伯輯《國朝畫識》卷十二中對其有較為詳細的記載:「沈銓,字南蘋,吳興之雙林鎮人。工寫花卉翎毛,設色妍麗可愛。日本國遣使來迎,留海外者三年,歸時所得金帛,悉散給之戚友,槁仍蕭然」。
依據周積寅先生對其有款識的作品考據,可大致推斷沈銓誕生於康熙廿一年(1682),卒於乾隆年間。審視存世作品,不難發現,沈銓的創作活躍期主要集中於十八世紀前半葉,此間他的繪畫技藝漸趨圓熟,達到了個人藝術生涯的巔峰。
值得注意的是,沈銓在日本為期兩年的繪畫技藝傳授活動,對其個人藝術發展路徑及日本繪畫歷史進程均產生了顯著且深遠的影響,成為後續學術研究領域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沈銓的藝術才華廣泛而深厚,尤以花鳥走獸題材見長,其筆下生靈栩栩如生。總體而言,他的繪畫風格根植於北宋與明代花鳥畫的傳統土壤之中,展現出強烈的復古主義傾向,為清代畫壇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
鹿,作為中國傳統繪畫中富含吉祥寓意與文化象徵的題材,在沈銓的藝術創作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雙鹿圖〉可視為沈銓代表作之一,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以下簡稱遼博),不僅是其藝術成就的體現,也是研究其花鳥畫及動物畫技法、風格的重要實物資料。
沈銓的〈雙鹿圖〉採用立軸形式,以細膩的絹本為基底,展現畫家高超的繪畫技藝與獨特的審美追求。畫面中,沈銓運用淡墨設色的技法,巧妙地描繪了山川的渺遠、瀑布的靈動以及鹿的生動形態,營造出一種清新雅致而又生機勃勃的意境。款識部分題有「南萍沈銓寫易慶之筆」,並鈐有其四方印章,分別為「沈銓印」、「衡齋」、「石耕」、「擬出」。
〈雙鹿圖〉畫面構圖匠心獨運,選取山間一隅平坦之地作為主體場景,兩隻梅花鹿悠然自得,停步小憩。公鹿背部斑點密集,體型矯健,昂首仰望,展現出一種威嚴而不失溫柔的氣質;母鹿則回眸顧盼,眼神中流露出溫柔與安詳。這一對鹿的形象,不僅捕捉到了自然界的生動瞬間,也蘊含了和諧共生、吉祥如意的文化內涵。前景中,清泉傾瀉而下,有數股泉水奔騰激蕩,與周圍的山石相互作用,為幽深的山林注入了無限生機與活力。
這樣將山泉置於畫面前景的構圖在沈銓的畫中並非首度出現,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沈銓《花鳥走獸冊》之三〈獅子〉一開中也有著相似的構圖。畫面主體聚焦於數隻前後奔跑的獅子,牠們動態十足,畫面的前景同樣設置了奔騰而下的泉水與繁密的石頭。這一構圖手法與〈雙鹿圖〉中的處理不謀而合,體現了沈銓在創作中的連貫性與一致性。通過對前景中水流與山石的細膩刻畫,不僅巧妙地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與空間深度,同時也通過水流的動態與山石的靜態之間的對比,將動物置於其中,共同營造出一種節奏感。這種構圖手法不僅展現了沈銓對於自然之美的深刻洞察與感悟,也充分證明了其在山水畫領域同樣擁有著高超的表現能力。
葛嗣浵《愛日吟廬書畫錄續補》曾指出沈銓畫山石「石用斧劈,皴草如鋼針」之特點。觀察〈雙鹿圖〉前景的山石,先以中鋒勾出輪廓,運用了點子皴、小斧劈等明顯的技法,皴染結合,細膩地表現山石的肌理結構與陰陽向背之態。畫水之法,柔和而淡雅,應取自馬遠之風。畫面前景與中景的樹木,則多有李成、郭熙之風韻蘊含其中。可以說其配景的山水畫風,既顯現了北派陽剛之美,又兼具了南派陰柔之韻,實乃介於北方山水畫派與南方山水畫派之間的一種獨特表現。
周積寅先生曾指出,沈銓在創作中傾向於將花鳥或走獸置於廣闊無垠的自然景觀之中,這些配景並非庭園或御花園的小巧而精緻的景致,而是展現真山真水的自然壯闊,並認為這與他受老莊影響,崇尚自然的美學觀有關。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4年12月號第183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