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觀雲聽濤圖 1932
 
張聿光的藝術生涯與成就
文∣姜又文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一八四二年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突破清廷長久以來緊閉的國門。隨著《南京條約》的簽訂,上海成為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也由此開啟現代化的進程。一八六○年,太平天國之亂危及東南,官紳商賈爭相往租界避難,來自各地的大量移民逐漸形成上海居民的主要結構。位處華洋交會第一現場的上海,隨著海外新知和「現代化」的輸入,漸於社會文化、產業結構、交通建設,乃至娛樂民生等方面,蛻變為一個國際都會的樣貌。
新興的都市為了蓬勃成長不斷吸納了大量資源,與此同時,各式新潮時尚,如戲院、畫報、咖啡館、百貨公司、舞廳、電影院、現代文學、新式繪畫等現代元素也如雨後春筍般滋長。廿世紀初的上海藝壇,是中西藝術交會和衝擊的前沿。自周邊地區趕赴此地尋求一展長才機會者不在少數。而唯有佼佼者方能脫穎而出。
張聿光,一個對於中國近代藝術史讀者似乎略顯陌生的名字,現今已少有人知道他實際上是海上藝壇新美術浪潮的先驅,他精通西洋畫與中國傳統筆墨,被譽為「深究畫學,能貫中西」。他的繪畫曾在南洋勸業會展出並獲獎,作品赴外參展後更獲法國、德國官方收購入藏;他是中國新舞臺設計和布景美術的奠基者,在他一手打造下,改變了京劇「一桌二椅」的傳統面貌,一舉開啟近代化劇場革新的大門,甚至促進了中國早期電影布景、接景技術的發展。張聿光性格磊落,深具人文關懷,以明快易懂的諷喻漫畫針砭時政、反映民情,為時事圖像及諷刺漫畫創作的嚆矢。他在美術教育之路上篳路藍縷、披荊斬棘,一九一四年就任上海圖畫美術院(一九三○年定名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簡稱上海美專)院長,到後來主持新華藝術學校(1926)、任中華藝術大學教授(1928),甚至於自家「冶歐齋」畫室開課授徒,陶鑄群英、桃李滿門。最後,在畫家、教育家身分之外,他還實驗並改良本土自產自銷的繪畫現代顏料,投入實業,推動生產規模化。直至今日,「馬利顏料」仍雄踞美術顏料市占率並持續創新。
歷史可能會被忽略,但不會被遺忘。如今的上海,高樓聳立、匠師已矣。但曾在廿世紀初期近代化浪潮中奮力綻放、勇敢拚搏,引領藝壇潮流和進步方向的先驅者卻不該被湮沒。張聿光就是這樣一位橫跨各領域且才華出眾的一員,其生命軌跡既有顛沛流離的跌宕,亦不乏柳暗花明的傳奇契機。
一八八五年七月八日,張聿光生於廣東省高山府,祖籍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古貢院前,隸屬張氏一支族譜名「學忍堂」。明清兩代之際,紹興一地專出師爺之才,《永憲錄》便載,雍正元年皇帝上諭:「禁六部經承專用紹興人」,當時紹興府八縣士人多被聘為幕賓、幕友,出謀劃策,管理財稅、刑獄律法等事務。張聿光正出身於師爺家庭,他的父親當時在廣東任職,母親為關氏之女。然他卻未能繼承父親的衣缽,七歲時(1891)遭逢父歿,家道中落,遂隨祖母、母親歸紹興。後又旋至湖北宜昌依傍舅父生活,寄人籬下、際遇艱辛。
一八九五年,十一歲的張聿光遇見了他人生第一位啟蒙良師—王步點。王步點(1863∼1940),名志沂,號浴生,又號峽江老魚,湖北宜昌人。他是前清拔貢,才學深厚,志於教學,在宜昌南正街五十四號創「九字學校」,作育英才。王氏善畫,尤善山水,畫風古樸。他飽讀詩書,貫通經史。雖係舊時私塾出身卻視野前瞻。張聿光在九字學校中不僅學習傳統文史、摸索繪畫,此處還提供了新式教學課程,涵蓋數學、自然、歷史、地理、音樂、體育等項目,能實際接觸到理化儀器、實驗設備、體育器材等教具。兒少時期即在這樣新舊並進、中西兼容的教育環境下養成,致使張聿光對新興事物與西方科技很早便具備基礎概念,日後面對各個新興領域遂能掌握關鍵,極快地上手熟稔。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5年2月號第185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