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松壑幽居圖 1881
 
張熊及其寓滬後的交遊與藝術
文∣殷志遠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海上畫派的形成與壯大得益於周邊各地方流派的聚力,這些來自周邊嘉興、寧波、紹興、蘇州的畫家多因躲避戰亂,不得不於一八六○年代初期背井離鄉,陸續遷至滬瀆,也有極少數畫家是因生活之需而寓滬賣畫。其中開風氣之先的當屬來自嘉興一帶的畫家,他們尤以山水、花鳥兩個畫種對海派的發展貢獻了主要力量。如山水畫家陶淇(1814〜1865)、楊伯潤(1837〜1911)、蒲華(1832〜1911)、吳滔(1840〜1895)、吳穀祥(1848〜1903);花鳥畫家朱熊(1801〜1864)、張熊(1803〜1886)、周閑(1820〜1875)、朱夢廬(1826〜1900)。學者陳振濂也提出他的觀察:「『滬上三熊』之中有兩位嘉興人:張熊與朱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而細細翻檢當時畫史記載,則嘉興一域出身的畫家,幾乎在上海占盡了風流。這不能不說與張熊作為畫壇班首的引進推揚有很大關係」。
張熊自一八六○年代以前,一直居住在嘉興銀藤花館,那時他的畫名就已傳遍江浙一帶。尤其他在吳江等地的交遊活動,結識了大量文人墨客,悠遊山水,唱和論藝,使得他的文學和藝術修養都得到了極大地提升。張熊定居滬上後,年屆花甲,藝術風格已經成熟,加之受到滬上「洋風」的影響,設色花鳥更是臻入化境,同時交遊的範圍涉及海內外名士,又做起古董生意,在藝術和生活(財富)上都獲得了極大成功,一躍而為「滬上寓公之冠」。
關於張熊的生平,郭照(1827〜1895)的《藝林悼友錄》記述最全:「張熊,字壽甫,號子祥,又號鴛湖外史。家世吳江,入籍秀水。居毛家坊,日至德堂。堂右小室,以庭有銀藤花一本,因名銀藤花館。後遷鉬家灘,葺笛弄晚風樓,兼為歌曲處也。工畫,山水、人物、花果、蟲鳥,無一不精,至篆刻、隸書,乃其餘技耳。幼投石西谷(渠)學傳神,不樂,改從夏茝谷授寫生。與劉子和同窗,三年學成,出即行道。從其門者,朱夢廬為第一高弟子。應四方之請者無虛日。與余交最久,得其筆墨不下數百種,俱遭兵燹……同治甲子,余歸鳳溪,自此相隔既遙,晤談難接,然魚雁往來,消息未嘗梗阻也。年八十四,卒於滬寓」。
張熊生於嘉慶八年(1803),嘗於畫上鈐「癸亥生」朱文印,卒於光緒十二年(1886)。清末浙江海鹽名醫徐圓成作〈挽張子祥丈〉詩云:「未到秋風哭翰仙,學承東海畫南田。平生知己惟金石,餘事消閒托管弦。杖國年華登九十,滿城桃李化三千。傳家更有蓀枝秀,後起還看悉象賢」(《申報》1886年6月21日)。費丹旭(1802〜1850)曾作〈為張子祥熊作玉臺商畫圖〉四首,詩云:「鴛鴦湖水水邊村,繞屋藤蘿書掩門。清福全家好書畫,風流重說趙王孫。真教翰墨結因緣,雙管樓頭望若仙。掃盡人間脂粉氣,果然畫本出天然。暈碧裁紅曉未乾,半簾花氣揚輕寒。修眉縱有玲瓏筆,畢竟春山一抹難。生綃一幅擬徐黃,硯北香南子細商。笑我山妻隨荷鍤,只知晴雨較農桑」。其中「全家好書畫」、「翰墨結因緣」、「雙管樓頭」說的便是張熊及其妻子鍾惠珠。
鍾惠珠,字心如,《海上墨林》說她「工畫梅,偶作設色花卉,娟秀有致」,早卒。光緒《嘉興府志》中載鍾恵珠之兄鍾樑,號山橋,增生,「終身不娶,取與極介,有女弟名恵珠,能繪事,適張熊畫家,老宿居郡城斜橋,樑或歲暮信宿,亦不時至,搢紳爭延之,一入館如家焉,工駢儷」。楊峴(1819〜1896)《遲鴻軒所見書畫錄》將鍾氏列於「名媛」第一位,記劉榕棲侍御曾藏有她的梅花立幀,得羅聘意,並有胡公壽(1823〜1886)、沈銛各題七絕一首,張熊識語五行。可惜鍾氏畫現已不可見,幸而她曾畫箋,其上畫梅花兩枝,秀雅可觀,戴熙(1801〜1860)曾用此箋。張熊贈戴熙畫箋,可見兩人交誼較深,事實也是如此。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4年6月號第177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