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林泉清集圖 1878
 
顧大昌的生平與思想
文∣陸蓓容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晚清蘇州畫家顧大昌,身後落寞,記載無多。但他的老師劉彥沖(1809〜1847)卻是清中後期的地方名家,僑寓吳門(今江蘇蘇州),從朱昂之學畫,而朱昂之在嘉慶年間可算名手。劉氏的畫風精細明麗,既浸染吳門趣味,又能另開生面,徐邦達、萬青力、朱萬章等幾位先生都曾有過討論。
至於顧大昌,儘管身處蘇州這個繪畫傳統深厚的地方,又可稱名師之徒,卻未能以畫藝知名。其作為金石碑帖的收藏家,倒是以水準之高而為世所重。二○一三年鄒綿綿先生撰文考出顧氏父子行實大略,由此知道顧大昌字子長,號棱伽山民,生於嘉慶廿年(1815),繪畫作品仍零星散見人間。二○一五年李軍先生又做過補綴,本文不再贅言。這裡僅就所見的顧氏著作,介紹他的生平和思想。
徐邦達考證劉彥沖生卒時,曾引及顧大昌的《歸實齋畫計》。蘇州博物館藏有此書抄本一種,與《不可必錄》、《雪泥爪印》、《嚲語》幾種小稿共成一帙,它們都成於光緒六年(1880)及其後。第一種是顧氏知見劉彥沖作品目錄,第二種是追記太平天國之亂時自家失毀的藏品目錄,第三種是甲子(1864)以後自己的繪畫作品目錄,第四種則是隨筆。它們的篇幅都很小,然而拼湊起來,也能略窺衰亂末世裡一位畫家的藝術、生活和思想。
首先說說劉、顧師徒的畫作。顧氏對老師的遺作非常慎重縝密,錄存時儘量寫明來龍去脈,若是臨摹作品,甚至會記下原作、摹本分別藏在哪裡。儘管他的資訊來源必定有限,但至少我們一方面可以知道道光年間,劉彥沖在蘇州能夠看到哪些人的畫,另一方面也可以部分得知,當時有哪些人在收藏劉彥沖。
在《歸實齋畫計》這份目錄中排在首位的是〈臨南唐李後主、周文矩合作重屏圖〉。傳為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有好幾件,但與李後主合作一件來源未必很早,在明代張丑的《清河書畫舫》中才有著錄。乾隆年間吳修《青霞館論畫絕句》亦曾及之,且說明原為江陰夏一駒所藏,陳留方售之畢澗飛,又轉歸蘇州許氏。這和顧大昌記錄的「笪江上書簽,畢竹癡長題,道光時藏許潛庵處」大致相合,因知自明以來流傳有緒。劉氏臨本先歸朱綏壽,又歸蔣庚生,轉入秦緗業手中。
目錄中前列的幾件都是人物故事畫,比如〈臨宋徽宗投壺圖〉、〈李衛公見客圖〉、〈王濟觀馬圖〉、〈玄女授書圖〉,並未說明原作者,可能原來就是某一系統的傳摹之本。此外,就以宋元以來的山水作品為主。明四家之中,文徵明最多;清初以來諸家之中,王翬最多。這和蘇州藏家著錄中展現出的趣味確實相合,從清中後期的整體情況來看,可能也是全國收藏界中普遍的趣味風潮。照相技術普及到書畫作品之前,摹畫極為常見。有時候藏者先擁有原跡,又想要一件複製品;又有時候畫家想要臨摹原跡,就多畫幾張,送一張給原藏者。顧氏能瞭解的資訊似乎有限,按他的記錄,劉氏身後,摹本只分散在十人左右的小圈子裡。除了他自己,朱綏壽、毛慶臻、施春煦、陸日愛、江湜、顧承、映月和尚各得若干件。朱綏壽、映月都能畫,顧承是過雲樓主人顧文彬的兒子,毛慶臻也有些收藏。其餘幾人與書畫界的緣分已經不易考察了。
臨摹的趣味比較集中,創作就大為不同。《歸實齋畫計》中輯錄劉彥沖一些半命題的文人行樂圖,比如出自東坡詩的「太華峰頭作重九」、「故鄉無此好湖山」,又如出自唐詩的「深柳讀書」,這類作品早已自成傳統。也有即事成題的〈百花洲泛月圖〉、以齋館為名的〈小草庵圖〉,更加切合受畫人的需求。還有人物故事,「陳孝子懷糕遇仙」,以及風俗人物,譬如鍾馗、南極老人、劉海蟾、酒仙、觀音、紅拂女。這些題目顯示出相當的跨度,呈現出一些職業氣息。看起來,劉彥沖基本是一位職業畫家,在自己能夠處理的主題上來者不拒,記錄者則把一切都當成作品寫下來。至於收藏者,可能就依需求和愛好,有選擇地購買。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4年7月號第178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