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齊謝赫《古畫品錄》「六法」中專闢「傳移模寫」以來,這一法則根深蒂固地嵌入了中國傳統美學,成為學習和品評中國畫的重要標準。千百年來,中國畫家以臨摹為能事標榜畫壇,並藉此著稱於世、名留畫史,甚有一時引領摹古風尚而開宗立派者,如清初以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為統領的「婁東畫派」。婁東「四王」流派信奉董其昌文人畫思想,極力推崇和宣導「南宗山水」,藝術實踐以臨古為主,重視傳統筆墨程式美感,強調傳承文人畫審美特徵,表現出深厚的筆墨功底。他們通過大量臨摹和借鑑古人作品,在選材立意、章法布局、筆墨技巧等方面,可謂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四王」復古主義畫風取得了當權者的支持而被奉為「正統」,其勢力強大,影響了整個清代畫壇。
湖南道州何維樸是晚清民初中國畫壇上深受清季「正統」畫風影響的著名書畫家。何維樸(1842∼1922),字詩孫,晚號盤止,亦號盤叟,又號秋華居士、晚遂老人。工書畫,善詩文,通經史,曾中副榜,官浙江知府,早年在京都時書畫即有名聲,晚年寓居上海,鬻書畫為主。其書法承乃祖何紹基之風韻,真、草、隸、篆諸體皆能,雋永清雅有學究氣;繪畫以山水著稱,風格頗近「婁東四家」,筆墨醇厚高妙,無粗筆草率習氣。近人張鳴珂在《寒松閣談藝瑣錄》中稱讚何維樸:「書法得家傳,又能畫山水,宗婁水四家,濡染淋漓,景物遐曠,近今之傑出也」,李祖年在《翰墨叢譚》論其:「畫頗近石谷(王翬),終日手不停揮,敗紙禿筆即取以寫」,從這些評價而論,皆可看出何維樸藝術創作的不凡之處。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有何維樸書畫若干,筆者有心留意了部分畫幅上的題跋。雖然這些畫作上的題跋往往寥寥數語,卻不乏深刻精闢之見,道出了何維樸對筆墨技法的獨到審視,一定程度上揭示何維樸的繪畫創作觀,有助於進一步解讀何維樸的山水畫作。何維樸沒有專門的畫論著作傳世,其畫幅上的題跋內容,論及本人及其他畫家,為理解和研究何維樸的山水畫及繪畫思想提供了另一視角。
何維樸在己未(1919)所繪製的〈仿巨然筆意山水圖〉中題云:「巨然師法北苑(董源)而益以秀潤,遂為元人先路之導,真蹟至今日絕不易見,僅於元明以來諸名家臨夲中想像一二,廬山真面識之者鮮矣」。本幅擬巨然筆意,構圖布局以高遠法與深遠法相結合,通過精心的筆墨設計,繪層巒疊翠、溪流深遠、曲徑通幽、漁夫隱逸,前景有挺拔虯勁的松柏、依山而生的樹木,又有溪橋山居、遠岫煙嵐,山勢大開大闔、山脊蜿蜒巍峨,呈現出起伏律動之美,一派秀潤高曠的氣象。
巨然師法董源,筆墨明潤,皴法亦以大披麻見長,承續清秀天真之美。北宋米芾《畫史》論董源山水畫:「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在畢宏上。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嵐色鬱蒼,枝幹勁挺,咸有生意。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南方也」。董源山水畫以平遠取勝,注重表達南方山巒平緩、江水浩渺、煙嵐清潤、景象遼闊的自然風貌。構圖形式則多以左右橫向布局展開。巨然不以廣闊江水入畫,少作平遠景致,而以大嶺高山、重巒疊嶂為主,營造高曠深幽之境,呈現出山頂多礬頭、林麓多卵石的個人面目。正如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所謂:「筆墨秀潤,善為煙嵐氣象、山川高曠之景」。
從何維樸此幀山水畫的題跋分析,雖然何氏家族處尊顯貴,收藏甚富,但對於巨然山水真蹟,其表示親眼所見甚少,只能通過元明以後的名家臨本,特別是王時敏、王原祁、王翬等仿巨然山水管窺一二。在這一點上,何維樸在辛亥(1911)〈臨王時敏仿巨然山水圖〉中有所體現,其云:「煙客(王時敏)用筆雖學大癡(黃公望),而造境已躋北苑(董源),淵深靜遠,其厚在骨,視之可不異人,而人目不能及,以匹香光(董其昌)有過之無不及也。茲臨其小冊中仿巨然一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