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維樸(1842〜1922),湖南道縣人,字詩孫,晚號盤止,亦號盤叟,又號秋華居士、晚遂老人,室名頤素齋、盤梓山房。其祖父何紹基(1799〜1873)是晚清書壇集前朝碑帖為大成的名家,父親何慶涵(1821〜1892),字伯源,咸豐八年(1858)戊午科舉人,官刑部郎中。書法以楷書和行書見長,正承家學,博學多聞,著有《眠琴閣遺詩》。何維樸自幼成長於文化底蘊豐厚的書香門第,善書畫、工篆刻,盡得祖父真傳,時人稱「書摹其祖紹基,亦得其神似」之外,他還詩文俱佳、學識淵博,甚至精於鑑別。
何紹基生平酷嗜金石,書風特長在於融會貫通,將篆書、隸書之筆法,活用於楷書和行書之中,通身力到、中鋒筆健,筆畫氣力貫通,微作顫動,不為繩墨所拘,時有欹斜之態,呈現古拙樸茂之氣。詩文方面,何紹基博學淵厚,尤其對於蘇東坡甚為喜愛。清代中晚期間,湖南道州何氏家族前後四代就出七位書畫名家,何維樸身為其中一員,其詩文、書法基本完全繼承了祖父衣缽,山水畫風雖承「婁東四家」一脈,卻將四王筆墨中的繁密厚重、乾筆枯墨一轉為細膩清明、舒潤有致的典雅風格。
〈谿山高逸圖〉繪於一九一二年,何維樸時年七十歲。本作主山龍脈主要在畫面中軸線上下蜿蜒,呈垂直發展的態勢。明確的主峰筆直地切開畫面中心,兩側各有一道縱向河谷,谷中景致左右對稱、倆倆和諧,如棧橋與四角亭、拄杖高士與石上立松。這種在大型縱直線兩側經營的橫向布置,使畫面勻整地分出近、中、遠三景,同時使畫面達到巧妙的平衡。這種深心經營的取勢變化,在「清四王」中王鑑的〈倣北苑夏山圖〉(1642)、〈溪山深秀圖〉,甚至青綠設色的〈倣趙文敏山水圖〉等作中比比皆是。將何維樸〈谿山高逸圖〉前景一路堆疊向後延伸的坡石和挺拔的樹木造型與之對照,更是如出一轍。何維樸鑽研四王山水畫風甚深,出身書法世家的他,既精熟用筆運墨,也深諳畫理。相較四王末流的呆板焦滯,他的山水畫顯得乾淨秀潤、意象清雅。
〈谿山高逸圖〉和繪於隔年的〈重巒疊嶂圖〉整體構圖雖仍依循四王法度,但畫家在描繪山石時,有意地捨去團團密簇的壘石和礬頭,改用雲嵐流水環繞於山稜谷壑之間,這種作法使得濃蔭層巒的全景山水變得明淨且清潤。作為雲霧、水面的留白面積雖然大幅增加,但因能與周邊景物有所呼應而不流於鬆散單薄。何維樸既承淵厚家學,走筆行墨之精確,線條頓提之輕重,均臻於游刃有餘的境界。觀察他畫中的點景屋舍和橋墩、舟楫等,最能看出精湛神妙的筆下功夫。如用楷書的橫平豎直寫水榭亭腳、簷上走瓦、寺院門洞等,無論大處或細節皆作筆筆中鋒,起落有法。畫樹葉常用介字、圓點點出,還有一種先壓筆後逐一圈點的夾葉畫法,重視樹冠的前後關係,樹葉交錯穿插的生理型態,配合墨色的深淺變化,使何維樸畫中的林木俱顯鮮活盎然、生氣勃勃。他又喜歡先用溼濃中墨寫出樹幹、坡石,再用纖細如線、剛勁如鐵的濃墨線條加強外形輪廓,既顧及樹石在空間中的體量之感,畫龍點睛的濃墨鐵線鉤提更傳遞出一種「寫神不寫形」的文人筆墨趣味。
長卷〈味雪軒圖〉一展開,映入眼簾的便是高邕題引首「味雪軒圖」四個大字,並書「宣統庚戌中秋聾公高邕」,鈐「辛亥以後號聾公」白文方印。高邕(1850〜1921),字邕之,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甲午(1884)中日之戰後改號聾公,與海上藝壇盟主胡公壽、楊伯潤及畫家虛谷等人交好,是當時知名的書法家、鑑藏家。卷首有畫家自題:「味雪軒圖。雪,澹無味者也。老氏曰:『味無味,於無味得味,乃(真)為真味,天下事皆可作雪觀也』。明之以『味雪』名其軒,其得味外之味者乎。昔年為明之道兄書味雪軒額,題此數語,後明兄復屬為圖,閣置三年,始泚筆成此。余畫非從學入,屋宇人物皆所不能,坡公詩云:『論畫以形似,見与兒童鄰』,姑以此語自文其短。明兄見之得無軒渠。宣統二年庚戌(1910)三月既望,詩孫何維樸作于申江僑舍,時年六十又九」,鈐「詩孫」朱文方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