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黃易 岱麓訪碑圖冊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易生平、仕履及其金石成就

文∣朱 琪 圖/攝影∣朱 琪

黃易(1744∼1802),字大易,號小松,又號秋盦,齋名秋影盦、漢畫室、小蓬萊閣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詩、古文、詞皆精通,長於金石之學,與錢大昕、翁方綱、孫星衍、王昶並稱「金石五家」。又工書,善繪事,尤精於篆刻,為「西泠八家」之一。其著作有《秋盦遺稿》、《小蓬萊閣金石文字》、《小蓬萊閣金石目》、《武林訪碑錄》等,另輯有《黃氏秦漢印譜》、《種德堂集印》等印譜傳世。
乾隆九年(1744)十月十九日,黃易出生在錢塘湖墅,在家中排行第三,在家族中排行第九,所以朋友又常稱其為「黃九」。在乾隆十五(1750)年、十六年(1751),次兄黃經與父親黃樹穀相繼去世,父親去世時黃易年僅八歲。黃易天資聰穎,悟性極高,故「自兒童凜然如成人」。受家學影響,自幼好學,喜愛書法,尤其長於篆隸,其玉箸篆書得黃樹穀真傳,十三歲所作篆書〈雲松巢志〉就已被摹刻上石。由於黃易具有良好的篆書功底,據傳能信手縱橫作十九畫,成圍棋棋局,不差分毫,時稱絕技。黃樹穀生前的至交好友也毫無保留地指授故人之子,黃易親炙於丁敬學習書法、篆刻,又得從「北墅八子」中的何琪、陳燦等學習詩文。少年黃易養成了持重謙和的品性。因為家徒四壁,生活困頓,他早年以教讀奉母,然不能給。乾隆廿三年(1758),十五歲的黃易就隨伯兄黃庭幕遊楚北歷練,這也是他遊幕生活的開端。在這一段時間裡,他的篆刻、書法、繪畫都取得很大的進步。乾隆廿九年(1764),黃庭因事所累被遣塞外輪臺,黃易只得旋里負米養母。自這一年開始,黃易「館固安三年、武岡五年、佐直隸方伯鄭公,由伍祐場歷清苑者四年」。
乾隆卅年(1765)春,廿二歲的黃易自杭州就館北直隸鄭製錦處,父兄舊友汪舸為他送別。面對故人之子,汪舸感慨萬千,寫下〈送黃九小松就館北直二首〉:「挾策去故里,遙遙向友生。關河燕薊遠,冰雪布裘輕。前路無他慮,先人多舊盟。陽春二三月,一馬至京城。青年赴蓮幕,白首養萱幃。唯望頻頻信,翻期緩緩歸。功名畿輔近,學問室家稀。進業兼修德,行行願勿違」,寄託了作為長輩的殷切期望。
黃易作為幕賓,跟隨鄭製錦到揚州、淮安、鹽城一帶周遊,也因此結識了不少書畫家和鹽商朋友,如江昉、汪楍、羅聘。在這段時間裡,他看到了豐富的收藏,眼界逐漸開闊,特別對金石碑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乾隆卅九年(1774)秋,黃易於元氏縣中訪得漢〈祀三公山碑〉,謀於縣令王治岐移置縣城龍化寺。自此之後,每到一地,黃易必訪古尋碑。黃易秉承家學,精究河防事宜,佐治州境輒有能聲。豫工例、川運例開後,乾隆四十二年(1777),鄭製錦等為黃易報捐,筮仕東河。此後歷署汶上縣尹、荏平尉,後補主簿,自商丘遷陽谷,擢武城丞、東平州判。
是年七月,黃易入都等候派遣,在京城結識了翁方綱、朱筠、張塤、宋葆淳、孔繼涵等人,他們以翁方綱為中心,時常雅集,鑑賞討論碑帖書畫。黃易尤其與翁方綱結下深厚的友誼,之後信劄往還,研討金石碑刻廿餘年不輟。十月,黃易將離京之官,舊雨新知皆賦詩送行,翁方綱題送黃易詩冊首曰「金石盟言」。居留京城的三個月,對黃易以後的仕途與學術成就影響極大。
黃樹穀生前撰有《河防私議》一書,黃易以此入手,取其法,悉心講求,用於實踐。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黃易到濟寧候補,是年春在山東濟寧任上佐理河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姚立德亦為雅士,頗為器重黃易的才華。濟寧「南控徐沛,北接汶泗」,是明清時期北方運河的交通要塞和商業繁榮的城市。至乾隆中期,濟寧州人口達到卅七萬七千多人,其中城市人口達到了一一七○一二人,如果加上漕丁、遊宦、外來商賈和腳夫等流動人口,濟寧的城市人口每年至少有四、五十萬之多。
乾隆四十三年起,黃易先後諮補河南歸德府商丘縣管河主簿,四十四年(1779)調補兗州府陽谷縣管河主簿;四十六年(1781)諮升山東臨清直隸州武城縣丞,四十七年(1782)升署泰安府東平州判,四十八年(1783)九月十二日到署任,次年(1784)實授。五十年(1785)六月初三以泰安府東平州州同到署任,次年(1786)實授,是年又升署河南衛輝府衛河通判,旋調署山東兗州府捕河通判,五十二年(1787)五月十二日到任。

 
  全文請見《大觀》2023年7月號第166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