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明 項聖謨 聽松圖 水墨紙本 138.5×60cm 1650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項聖謨交遊考
文∣劉運峰 圖/攝影∣劉運峰

項聖謨,初字逸,後字孔彰,號易庵,又號胥山樵、松濤散仙、存存居士、大酉山人等。浙江嘉興人。出生於明萬曆廿五年(1597),卒於清順治十五年(1658)。項聖謨繪畫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卉無所不能,尤以山水成就最大,在明末清初的畫壇上是位較有個性的文人畫家。明亡以後,以詩畫為寄,過著清貧的生活。項聖謨出身於嘉興望族,自明中葉,項家中進士者連綿不絕。其伯祖父項元淇、項篤壽及祖父項元汴皆為明代江南著名收藏家。尤其項元汴天籟閣所藏歷代法書名畫的數量和品質迄今無人能及。項聖謨自幼受家庭薰陶,更可見古今名跡,刻意摹寫,探究畫理,因此其畫藝漸進,卅餘歲時就在晚明畫壇嶄露頭角。
項聖謨青年時期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喜遊歷,好歸隱,專心致力於詩文書畫的創作學習,對科舉沒有多大興趣。其所結交多為畫家和文士,交往比較密切的有董其昌、陳繼儒、李日華、魯得之、曹溶、李肇亨、譚貞默等人。本文試圖通過對這些人和項聖謨相互關係的考述,指出他們在項氏藝術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從而豐富對項聖謨及其藝術風格的具體理解。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人。董其昌較項聖謨年長四十餘歲,為項的長輩。項聖謨以師事之,稱董為「宗伯董玄宰師」,執弟子之禮。董其昌與嘉興項氏家族關係非比尋常。董曾教館於項家,在其廿歲時,就和項聖謨的祖父項元汴成為好友:「吾學書在十七歲時……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比遊嘉興,得盡睹項子京家藏真跡」(《畫禪室隨筆》)、「憶余為諸生時……公(項元汴)每稱舉先輩風流及書法繪品,上下千載,較若列眉。余永日忘疲,即公亦引為同味,謂相見晚也」(〈太學墨林項公墓誌銘〉)。
項元汴有六子,長德純、次德成、三德新、四德明、五德弘、六德達。項聖謨為項德達之子。董其昌不僅是項元汴的忘年交,還和其六子相友善,尤其和項德純、項德新關係最為密切。項聖謨出生時,董其昌在北京任翰林院編修,此後不久即南下回鄉養病。在此期間他多次到嘉興觀賞項氏家族所藏法書名畫。因此,項聖謨極有可能在年幼時就見到過董其昌。一六二五年秋,項聖謨因事涉吳江,在船上創作了〈招隱圖詠〉的一部分。他在此畫的題識中寫道:
余畫此卷,因乙丑秋涉吳江,舟次無事,檢得此紙,計有六幅,接為長軸,始落墨也。自吳江放流,繞至松江,將匝月矣,未及盈尺。有好事者已聞之董玄宰先生。及見先生,所觀甚急,乃退而辟舟,泊白龍潭,先了前一紙,袖見先生。
這是項聖謨和董其昌交往的最早記載。此時,董七十一歲,項廿九歲。從上文可見,這時董項二人的關係已非同一般。董其昌在欣賞了項聖謨的畫作以後,「點頭不語許久」,並問其創作的原由。項聖謨回答是讀了陸機和左思的〈招隱詩〉,有感於懷,才創作此圖。日暮時分,董其昌留其「豪飲劇談」,話題最多的則是項聖謨祖父項元汴所收藏的法書名畫。這一年十月,兩人又於吳江相見,董其昌問起〈招隱圖詠〉的創作情況。項聖謨此時雖然畫卷未能完成,但得到董的關心和鼓勵,回去後花了九個月的時間,終於在第二年六月創作完成。其後,項聖謨請董其昌、陳繼儒、李日華三人於卷後分別作跋。董其昌在題跋中作了這樣的評價:
王摩詰十九賦〈桃源行〉,潘安仁三十一作〈閒居賦〉。孔彰今年三十為〈招隱詩〉,志在林泉,聲出金石。其詩則取材於《選》,程格於唐。奄有摩詰、安仁之長,而若置身於輞川莊、河陽別業以終老,無朝市慕者。雖年三十,而摩詰、安仁晚歲崎嶇涉世,賦「白首同所歸,安得全塵網」之句,早分迷悟矣。惟是詞之品雖懸,畫師之習猶在。其山水長卷,不免乞靈於右丞,然又出入荊關,規模董巨。細密而不傷骨,奔放而不傷韻。似未以輞川為竟者。他時如韋蘇州、李晞古之大年,詩畫更當若何。以此為少年之筆,為勝可也。(《容臺別集》)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3年5月號第164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