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奚岡「龍尾山房」邊款

奚岡篆刻藝術綜論

文∣朱 琪 圖/攝影∣朱 琪

奚岡的篆刻在當時已負盛名,阮元評價「六法之外,隸古篆刻,靡不精妙」,胡敬稱「八分、行押書及印章無不造極」,梁紹壬云「先生鐵筆恣奇古,後先丁叟(龍泓山人)伯仲黃(小松司馬)」,將其與丁敬、黃易並稱。秦祖永(1825∼1884)在《桐蔭論畫》中將其與丁敬、蔣仁、黃易並列入「杭郡四名家」,葉銘(1867∼1948)則稱為「西泠四大家」。
對奚岡篆刻風格上的評騭,歷來多以秀逸沖淡論之。羅?在〈西泠八家印選序〉中說「丁龍泓出,集秦漢之精華,變文何之蹊徑,雄健高古,上掩古人。其後蔣山堂以古秀勝,奚鐵生以淡雅勝,黃小松以遒勁勝,均以龍泓為師資之導」。錢松(1818∼1860)云:「國朝篆刻,如黃秋庵之渾厚,蔣山堂之沉著,奚蒙泉之沖淡,陳秋堂之纖穠,陳曼生天真自然,丁鈍丁清奇高古,悉臻其妙」(「米山人」邊款)。《西泠六家印存•奚岡傳》云:「刻印宗法鈍丁,以疏逸勝,故為畫掩,不多作,亦不以此名於人也」,沙孟海先生認為「無丁敬之豪健,而秀逸之氣躍然紙上,風格與黃易接近」,韓天衡先生概括為「沖和拙質」。這些評價無疑是非常精當的,但是對於奚岡篆刻藝術具體的定量研究較少,不得不說是一種缺憾。
筆者首先據所見各種譜錄中奚岡的印章作了一次不完全統計,共得九十餘方,此外尚有未附邊款的自用印十餘方,所以今天能見到的奚岡相關印作,實際數量大約一百餘方。這一數字在西泠八家中僅高於蔣仁,而遠少於其他諸子,印證了羅?所云「山堂、鐵生人品絕高,自秘其技,不肯輕為人作,故流傳絕少」。其中最早的紀年印作是乾隆卅四年(1769)的「汪氏書印」、「自得逍遙意」、「姚氏八分」、「晉齋書畫」四印,此時奚岡廿四歲。從印作水準來看,已經十分成熟,那麼奚岡實際習印的時間,至少可以上推數年,頗符合湯禮祥所云「九歲作隸書,及長工行草、篆刻」之說。黃易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為汪啟淑(1728∼?)所刻「一笑百慮忘」印邊款云:「冬心先生名印,乃龍泓、巢林、西唐諸前輩手製,無一印不佳,余為奚九作印,亦不敢率應,賞音難得,固當如是。汪丈訒庵鑑古精博,生平知己也,簿書叢雜中,欣然作此,比奚九印何如?冀方家論定焉」。汪啟淑是乾隆間藏印大家,據此可推測汪氏在向黃易索刻的同時,也向奚岡索印,因此黃易方有請汪氏「比較」之言,可見當時奚岡的篆刻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可惜尚未發現奚岡與汪啟淑往來相關資料,汪氏所輯《飛鴻堂印譜》及《續印人傳》中亦無奚岡印作與傳記。從奚岡的刻印數量來看,主要集中在卅歲以前,卅歲後繪畫作品益多而篆刻作品益少,這種變化印證了奚岡的創作重心由篆刻向繪畫轉變的過程,其無紀年作品的創作時間分布,也大致可以按此概率推演。
奚岡印章風格比較統一,從印面特徵上進行對應,可以分為四類:仿漢白文印、仿魏晉朱文印、仿宋元朱文印、仿先秦朱文小璽。仿漢白文印是奚岡白文印章最主要的類型,代表印作有「陳氏書印」、「梁玉繩印」、「臣鈞印」、「趙魏私印」、「高樹程印」、「胡濤之印」、「梁同書印」、「庵羅庵主」、「鳳雛山民」、「鳳巢後人」、「石蘿庵」、「吾本素家」、「何元錫印」、「周載崧印」、「奚鑾」、「清勤孝友」等。仿魏晉朱文印有「晉齋書畫」、「少白山人」、「煙蘿子」、「逆旅小子」、「孫氏詵白(伯)」、「蕅唐書印」、「頻羅庵主」、「梁同書印」(朱)、「嗣德」、「日貫齋」、「師竹齋」、「壽松堂書畫記」、「鐵香邱學敏印」等。仿宋元朱文印有「髯」、「姚氏八分」、「龍尾山房」、「碧沼漁人」、「秋聲館主」、「奚鑾」、「兩般秋雨庵」、「平地家居仙」、「接山草堂」等。仿先秦朱文小璽的作品有「古幢」、「嗣懋」、「昔凡」、「處素」、「小年」等,一般作闊邊朱文的形式,印文則篆法混雜,「古文」與小篆均有。
奚岡篆刻的淵源與其說遠取於古代璽印,不如說更加直接地受到浙派宗師丁敬甚至是同輩好友黃易的影響。丁敬一直是西泠後七子刻意追摹的對象,對丁敬的模仿是他們習印過程中的必修課。奚家本與丁敬之子丁傳、丁敬弟子何琪、陳燦等人為世交,自然有不少接觸丁敬原刻的機會。從今存奚印來看,模仿丁敬的作品多達十餘方。「汪氏書印」摹自丁敬「汪氏書印」而筆劃更趨簡潔;圓形「髯」印意趣與丁敬「髯」彷彿;「蒙泉外史」套用「半塘外史」形式,甚至採用了相同的字形;「臣鈞印」與丁敬所刻「臣憲印」同樣採取朱白相間的漢印形式;「何琪之印」白文印實際採自丁敬「何琪東甫」和「何琪之印」中的字形;「東甫」則幾乎是照搬丁敬所刻的同文印作;「壽松堂書畫記」、「湯古巢書畫記」明顯深受丁敬「王氏寶日軒書畫記」、「清勤堂梁氏書畫記」一類印作的影響;為梁同書所刻「梁氏元穎」白文印也幾乎是丁敬「梁氏元穎」朱文印的翻版,可能是觀摩梁氏用印後的模仿之作;「山舟」亦為梁同書用印,明顯取法丁敬所刻的同文印;「古喦老屋」刻意模仿丁敬「兩般秋雨菴」的線條扭動;「十二橋南煙舍」則與丁敬「兩峰十二橋人」氣息相類。

 
  全文請見《大觀》2023年11月號第170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