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李瑞清 節臨散氏盤 紙本 金文 144×38.6cm 1918 南京博物院藏
 
南京博物院藏李瑞清書法擷要
文∣陳名生 圖/攝影∣南京博物院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為紀念亡妻而自號「梅庵」、「梅癡」。辛亥革命後,為忠於舊朝而自號「清道人」,雖是江西臨川人,卻隨宦生長於湖南,深受湘楚文化的影響,有著濃厚的家國情懷。其父李必昌(生年未詳∼1901),字蘭生,號慕蓮,由軍功保舉鹽運使銜,賞戴藍翎,賞換花翎,湖南特用道補用知府,同治癸酉補授長沙府同知,歷署武陵、平江、長沙、衡山等縣知縣,欽加四品銜,在湖南為官長達卅年。
李瑞清受家學薰陶,雖不喜科舉功令文字,但科考之途卻比他人平坦順利。他於光緒十九年(1893)參加江西鄉試中舉,並於次年(1894)參加會試,聯捷而登進士第,又於下年(1895)補行殿試,以殿試二甲、朝考一等的優異成績被選為翰林院庶起士。但李瑞清並沒有久居京城,先是因為擔心母親而告假辭館,但未抵長沙便遭遇母喪,服闋之後短暫回京,隨後又選擇侍父宦遊滇、貴等地,幾年後又遭遇父喪。從少年隨宦到青年科考,再到丁內外艱,是李瑞清人生的第一個階段。
李瑞清人生的第二個階段從江蘇開始,與晚清重臣、湖南人魏光燾(1837∼1916)有關。光緒廿七年(1901),李瑞清曾「代父擬書上魏光燾,進言雲南邊防軍務等事宜」。這份上書令時任雲貴總督的魏光燾眼睛一亮。光緒廿八年(1902)十月,李瑞清「受魏光燾之聘,主講雲南學堂,為魏光燾幕僚」。有基於此,光緒廿九年(1903)二月,魏光燾改任兩江總督時,便繼續延攬李瑞清入幕,引其隨之來到南京並參與江南高等學堂等相關事務。同年,李瑞清「由昭信股票報捐雙月候選道,旋捐三班,指省江蘇」,此捐終於在光緒卅一年(1905)得償,此時的兩江總督已為周馥(1837∼1921)。周馥比魏光燾更加重用李瑞清,委其為師範傳習所總辦。光緒卅二年(1906)開始,李瑞清以江寧提學使的身分兼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相當於校長),直至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發前,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李瑞清人生的第三個階段主要在上海,從辛亥革命到其去世的那一年。革命軍攻城之時,他曾為守城做一時努力,但已無力回天。但是,他盡全力保護、幫助學生,還設平糶局賑濟難民,已屬不易。南京城破以後,李瑞清妥善安排一切,爾後遁隱上海,易黃冠道服,自號「清道人」,以「亡國賤俘」自居。他初到上海時生活窘迫,迫於一家數十口人之生計,不得已開始鬻書賣畫,是謀生手段,也是精神寄託。隨著聲譽日隆,「粉絲」日增,其生活境況也慢慢好轉。在上海,李瑞清與曾熙(1861∼1930)、鄭文焯(1856∼1918)、陳三立(1853∼1937)等一大批晚清遺老、名流過從甚密,常常雅集、聚會,共談文藝。特別是自號「南宗」的曾熙,與「北宗」李瑞清相交莫逆,二家被合稱為「南曾北李」,共同書寫了廿世紀書壇的一段佳話。
南京博物院(以下簡稱「南博」)收藏的李瑞清書法數量多、品質精,以楷書最多,金文、行書次之,草書、隸書最少,多數是署「清道人」款的晚年之作,少數為署「李瑞清」款的早年之作。本文立足於南博藏品,結合《清道人遺集》中的論書片段,擬從金文、六朝楷書和草體(包含行書和草書)三個方面來分析李瑞清在書法臨摹和創作上的個人傾向及其內在原因。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3年4月號第163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