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雲巖觀瀑圖 1928
 
墨蕭淋漓・密中見疏
文∣李思潔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蕭愻生平簡介

蕭愻(1881∼1944),字謙中,號龍樵,別署大龍山樵人,安徽懷寧人。個性固執平實,有著舊時書生本色。山水師從同鄉姜筠(1847∼1919)。姜筠原名詩,字穎生,號大雄山民、宜翁,為清光緒年間舉人,工書畫,書學蘇軾(1037∼1101),畫宗王翬(1632∼1717),精於鑑別,家中富有收藏,為晚清北京地區之大家。蕭愻早歲便離家赴京,從姜筠習王翬畫風時即為用心,作品與其師不相上下,亦多為姜筠代筆。但姜筠對於蕭愻並未有所提攜,蕭愻亦感受到四王風格在當時已是窮途末路,因而決定往外地另求發展。

離京後的蕭愻曾赴東北習畫,後又入蜀,但沒有什麼發展,只好再次回到北京。雖然這段遊歷對他的生涯看似沒有實質助益,但遊歷東北、川蜀所見的大山大水景色卻讓他印象深刻,為日後的創作留下了畫稿。

返京後的蕭愻,得到陳師曾的提攜,加入金城於一九二○年所創立的「中國畫學研究會」。而他在展覽會上首次見到石濤、龔賢、梅清等畫家的作品讓他為之一震,從此改學這些遺民畫家的畫風。尤其是石濤,著力最深,時人亦稱他「窮一生精力,苦追大滌子之尾」。

蕭愻作品賞析

蕭愻的作品被人評為「墨氣過重,布置過密」,此語無論褒貶,均點出了蕭愻山水畫的特點。然綜觀蕭愻作品,緊密間亦家們謂之「墨蕭」。墨色看僅暈染成片,然細品其中,則可發現許多巧妙層次。蕭愻對於前人筆墨的學習,並不限於石濤,包括海清、龔賢等人的筆墨,均下過功夫學習。

一九一八年的〈秋林蕭寺圖〉是蕭愻卅八歲時的作品。畫面可見由左前方河岸逐漸往中景延伸的石塊,河岸石塊上覆著淡墨披麻皴,加以深色苔點表現出細草;小石上另勾上輪廓線突顯外型,線條略為剛硬。山石上生長的樹木較為修長,葉子茂密,形態各有不同,顯出野外樹林的野趣。後方土坡則以較淺墨色表現,其上依舊施以淡色皴線、苔點等,營造土坡表面的坑洞、凹陷之處。在樹葉間隙間,隱約可見通往中景的階梯。中景為居於畫面中偏下位置山石,沿著脊稜線可見石面的明暗兩面,山石上疊以短細皴線,略微捲曲。大塊山石的周圍圍繞有小石、樹林以及藏於林間的樓舍。一旁平臺延伸至後景,和後景的赭黃山路看似相連,引導觀者的視線。後景山石則是高聳、圓頓的造型,山頭上礬頭將石塊切割成多區,利用深色的苔點點繪山頭樹木的陰影。遠山由三座山頭組合成近Y字型的布局,一灣泉水由三座山頭間的深處流瀉而出,形成瀑布。山石兩側亦有通往深處的小路及樹林、房舍等,營造出畫面的空間感。作為三景的主體山石旁,均有著用來點綴景色的小形石塊、樓房、或是較為低矮的山石等,營造出相當豐富、充滿細節的畫面。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12年12月號第39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