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春水夕陽圖 1915
 
吳石僊繪畫藝術略論
文∣趙啟斌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畫家吳石僊(1845〜1916)主要活動於晚清民初,當時正是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一個時期,也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日益劇烈匯融、碰撞的關鍵時刻。適逢這樣的歷史時期,吳石僊以自己卓越的藝術才華,不斷進行繪畫創作實踐,走出了一條融匯中西、繼承變革中國山水畫的道路。他在繼承宋元以來繪畫理念和筆墨技法的基礎上,同時接受西方繪畫、日本繪畫所涵蓋的現代繪畫性,積極引入寫實及水彩技法來進行傳統山水畫的變革,在探索中國畫近現代的創作道路上,堪稱為「新國畫運動的先驅」、中國畫近現代轉型的先導。薛永年譽其為「百年來視覺觀念之變的先驅」,給予吳石僊在畫史定位及藝術成就上的明確肯定。
作為一位歷史轉型和過渡時期出現的山水畫家,吳石僊及他的時代值得更進一步地引起人們的重視,對其加以研究和深刻釐清。本文試從其繪畫藝術師承、藝術創作理念、繪畫風格及在近現代中國畫史上的價值和地位等方面,對吳石僊的繪畫藝術略作闡述。
吳石僊本名慶雲,字石僊,以字行,號潑墨道人,上元白下人(今南京人),是清末海上畫壇的畫家。山水畫早年學「四王」繪畫,氣勢雄厚,丘壑幽奇,造詣不俗。其雖師承「四王」畫風,但因當時已是「四王」繪畫漸趨衰退的一個歷史時期;或可說,早在道光、咸豐年間就已成衰微之勢,有成就的畫家不多,只有湯貽汾、戴熙的山水有所突破,錢杜、胡遠、吳榖祥等人為人所知。是故,吳石僊師法「四王」繪畫這一路的山水畫,在他當時的社會接受層面上來看,顯然並沒有太多的前途。但所謂危機正是轉機,在遠赴日本留學歸來後,他的畫風開始出現十分新穎出色的轉變。
此時,他在山水畫中融入日本繪畫和西方水彩畫元素,參用西法、別出機杼地進行繪畫創作,致使山水畫出現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深獲時人肯定。在「四王」繪畫的基礎上,融合中、西之法的同時,他也積極師法王蒙、米芾(1051〜1107)及米友仁(1074〜1153)父子、高克恭、方從義,在這些古代名家已確立的基礎上,開創出具有鮮明自我個性特色的「煙雲派」系統,被目為傳統山水畫變革的先驅和前奏。也正因如此,他在海派諸家中,更以創新、革新精神而獨具面目,為傳統山水畫復興、近現代轉型拉開序幕。
吳石僊的繪畫創作兼合古典傳統與西方異趣,同時呈現兩種深具代表的風格特色:其一為細筆青綠山水,以寫秋景為主。這類作品主要胎息王蒙和四王繪畫,傳世作品較少。主要呈現氣勢雄偉、景物繁密而富有生氣,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此類具有「四王」傳統的山水畫,用筆節奏鬆緊有度,細密圓勁,糅合宮廷畫風和文人畫的特點,具有精工富麗和文雅明淨的風格。描繪深山密林時輔以宮室樓閣點綴,隱逸高士亦不時出現於山間林徑、屋宇殿閣之中,為畫面帶來雄偉宏闊、幽閒雅潔的審美境象,巧妙地將富貴及野逸相容不悖。既為職業畫家,吳石僊的這類繪畫也呈現十分強烈的裝飾性和奇幻色彩,如在描繪屋宇樓閣等建築時,向陽之面多施以赭色,營造強烈的光線感,彷彿霞光普照,頗為獨特。朱紅的建築搭配青綠山水,明豔華美、端莊大氣,蘊含瑰麗奇幻之旨趣。若與傳統山水畫相較,吳石僊的這類山水作品明顯引入西方表現技法,山石林木、人物屋宇,都「點綴如真」,既自實景寫生而來,亦顯現出他紮實的寫生取象能力,更為傳統繪畫提供新的審美要素。這種嶄新的畫風一改傳統文人山水的超脫格調,添加了趨俗的趣味,借引西方繪畫的構圖與技巧上,也在畫面空間的處理上增益新貌。這種畫風的轉變,也與當時海上畫家積極接受西方文化,同時也在商品經濟現實、審美趣味的轉向所牽動,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改變。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3年1月號第160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