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董夢梅於自宅與愛貓合影 / 海棠棲禽 設色紙本 1992

董夢梅生平與畫藝

文∣姜又文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一九四九年,一批文人書畫名家隨國民政府赴臺,其中以「渡海三家」張大千、溥儒、黃君璧最為知名。尤其因黃君璧與溥儒等名家陸續進入師大美術系任教,並擔任美術比賽之評審,從而主導一九四九年後臺灣水墨畫面貌的發展。當時追隨第一代渡海名家習畫的藝術學子們,多表現傑出,對日後畫壇影響深遠,或桃李傳承、或蜚聲畫壇。
董夢梅是來臺以後,才開始接受正規的藝術教育。爾後,他因緣際會地步上鑽研人物畫、佛釋畫的道路,不遺餘力地推廣工筆繪畫教學與技法,並發揚佛學、佛畫。最重要的是,他為宗教人物繪畫開創出典雅明淨、脫俗清逸的新風貌,成為一位極善道釋人物與工筆畫的大家,其法度正確而繁複精嚴的筆墨,靜穆典雅的脫俗風格,至今仍無人能出其右。
董夢梅(1927〜2019),十月十四日生於山東昌邑(今屬濰坊市)文山鄉,幼時乳名英侯,入改名夢梅,字山濤。後自號文山居士、山濤居士,晚年常稱老濤。室名墨緣精舍、碧湖草盧。父董肇修有八名子女,依次為廷珍、介臣、福臣、廷君、廷揚、廷琪;二位女兒為翠英、會英。董夢梅排行第六,十二歲時,遭逢母喪,幸賴長兄、長嫂細心照顧、愛之護之。
他自幼便對藝術懷抱濃厚興趣,約九歲時即懂得隨性塗鴉,消遣自娛。據其回憶,父親雖不作畫,但家中偶爾會出現與藝術相關的物品,如古董、字畫等。因無人教導,他便常至野外寫生作畫,也會在寺院觀摩、臨摹牆上的彩繪壁畫。他也透過用心觀察當時故鄉的民俗藝術、遊藝活動、廟會祭典,甚至婚喪喜慶、過年過節的各種裝飾、儀式等,培養美感。自言:「這雖不能視為對藝術學習的開始,但這段漫長的蘊育時期,對我日後的藝術生涯,卻有莫大的助益」。雖心懷對藝術的火苗,但在大時代的變遷下,董夢梅的小學、中學期間,多因戰亂而在顛沛流離中度過。一九四八年六月,年廿二歲的他逃難至廣州,流亡學校發給他一張臨時畢業證書,作為高中畢業的證明。後又隨軍赴澎湖待了數年,退役後,憑著那張臨時畢業證書,他一舉考上省立臺灣師範學院藝術系(今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這才開啟正式的藝術學步,當時是一九五四年,董夢梅廿八歲。
一九四九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成立藝術系,成為當時臺灣各大學重要的藝術專業人才和師資培育機構,並積極延攬渡臺和本土畫家。董夢梅在師大攻讀期間,廣涉各種中西畫科與技法,在造型與色彩的訓練上,深耕基礎,潛心磨練。當時,正逢溥心畬、黃君璧、金勤伯、林玉山、吳詠香、王壯為、宋孝忱等名家於師大任教,從而奠定他日後努力的方向。他為此特請王北岳(1926〜2006)刻了三方印,兩方名章:「夢梅邃於釋典,尤精佛畫」一方閒章,閒章刻了「造化為師」四字,勉勵自己「法古人、學今人、師造化」,因字數較多,故簡化為四字,當作自我追求藝術努力的目標。
當時藝術系的老師均非美術科班出身,因此教導學生的方式相當自由,其中以溥心畬最讓他印象深刻。溥老授課方式隨興,所畫作品以山水為多,幾乎不作人物花鳥。上課時師生同聚一堂,教授閒話家常間,信手拈來便成創作,令他十分欽佩:「溥老師是一位完全的藝術家、書畫家」。董夢梅畫作中有一件〈如意平安〉(1982),其上以書法筆勢繪一硃砂丹竹,自題:「昔見溥師朱竹,今於光華商場見師為著青先生七十壽辰所繪此如意竹,仿之。壬戌(1982)冬日董夢梅」,字裡行間盡是對老師的追慕與敬愛,類似的丹竹圖不只一件,可見他對這個題材的反覆探索。

 
  全文請見《大觀》2022年4月號第151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