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梅石圖 水墨紙本 179.7×47cm 簳山觀瀑圖 設色紙本 136.7×67.3cm 1879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胡公壽畫作賞鑑
文∣曾 敏、陳小平 圖/攝影∣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後,上海被闢為商埠,遂為東南地區經濟、文化中心。其時「大江南北,書畫士無量數。其居鄉而高隱者不可知;其橐筆而遊、聞風而趨者,必於上海」,雲集上海的書畫家群體,為適應新興市場與市民階層的審美需要,銳意革新,創造出清新活潑、雅俗共賞的繪畫風格,被稱為「海派」。
海派前期代表性文人書畫家胡公壽(1823〜1886),初名遠,字公壽,號橫雲山民、小樵、寄鶴等,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其詩、書、畫皆善,有「橫雲三絕」之譽。詩學杜少陵,清健遒練,與沈銛、仇炳臺、蔣確為文酒之交,過從甚夥,相互唱和,時人稱之為「笏東四子」;書入平原、北海,而深研碑版,獨具體勢;畫長於山水、花鳥,兼人物,摻金石意味,具蒼健雄強、渾厚華滋之氣。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以下簡稱「重博」)有較為豐富的書畫收藏,亦不乏「海派」名家之作,本文就重博藏胡公壽繪畫作品之題材內容、筆墨特點等予以品鑑賞析。
胡公壽〈簳山觀瀑圖〉繪於光緒己卯(1879)九月,時作者五十七歲。本幅右上題詩:「簳山澗底橋,去人在石壁。簳山夜來雨,澗水響百尺。何人為早行,已有芒鞋跡。尋幽興不窮,隔樹雲煙白」;款識:「光緒己卯九月寫簳山觀瀑啚,胡公壽記」,鈐「胡公壽印」白文方印及「橫雲山氏」朱文方印。簳山,即北簳山,位於上海佘山鎮北境與青浦區交界處,是佘山「九峰十二山」中最北的一座山,舊志稱竿山,因「土宜美箭」(箭竹),故名。又因其在干山(天馬山)之北,又名北干山。簳山舊時為道教勝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境內竹木蓊鬱成林,環境幽雅。此幅山水當為胡公壽遊簳山所記,繪山石兩側樹木鬆秀,溪澗橋上一行人仰觀峻嶺懸瀑。作品以淺絳法寫出,施色雅淡,蒼勁中不失濕潤,筆意墨法似在沈周、高克恭二家之間;山體造型之勾勒皴擦,亦有金石用筆意趣;樹冠少細枝末節,直爽少柔曲,夾葉以青綠點綴;石壁間以米點營造雲霧蒸騰之境,與堅實的山石體態互為動靜,通幅氣息俊逸滋潤,韻致雄健雋朗。
胡公壽山水重寫生,其出身於松江詩書之家,富收藏,為一生的藝術陶養立下基礎。他早年科舉仕途不暢,曾做過州縣掌書記,入值六房,操弄文墨,以備進學,後不甘俯仰權貴,及早棄職學畫,廣結江浙名士,開闊眼界。約一八四○年代,客居上海,初安硯毛樹澂家,毛氏精鑑別、收藏甚富,朝夕觀摩,又事師沈焯,期間大量臨摹實踐,使其書畫水準迅速提高。一八四七年,胡公壽受邀與年長其廿餘歲的費丹旭等共赴苕溪寫生,此後又數次前往,創作了《吳興山水清遠圖冊》等大量的山水寫生作品。程曦《木扉藏畫考評》對此評價:「胡公壽畫山水,筆墨爽朗,秀潤靈快,章法布置,亦每多奇趣。良由其生長江南,多遊名勝,胸中丘壑宏寓,又能對景寫生,與真境相互印證。故下筆了無呆鈍牽強之態也。觀題詩,知其曾屢偕同好,暢遊苕霄,狀寫實境」,可見其山水畫創作選擇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實踐路徑,同時還總結提出筆墨須「應真山水之形勢」的見解。〈簳山觀瀑圖〉顯然是從名勝真境中得來,筆墨秀潤靈快,而有別於「四王」山水的摹古路子。胡公壽早期山水就具備了較為成熟的面貌,其水準得到當時海上名流的認可,遂山水畫名遠播。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3年8月號第167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