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清 黃易 葛林客話圖 水墨紙本 1800
 
黃易的畫藝與交遊
文∣姜又文 圖/攝影∣北京故宮博物院、本刊資料室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金石考據之風盛行,文人名士熱衷於名物訓詁、揭石訪碑、治印傳拓等活動。身處在這樣的文化風潮下,黃易是一個十分重要且特別的關鍵人物。黃易(1744〜1802),字大易、大業,號小松,秋盦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其癖金石,精篆隸,工丹青,善詩文,雖仕宦不顯,亦不失風雅,可謂乾嘉名士也」。在他的生平事蹟中,貢獻卓絕且深受後世推崇者,便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對山東嘉祥漢代武梁祠的「再發現」,並召集「海內好古諸公,重立武氏祠堂,置諸碑於內……垂永久焉」。黃易在書畫、篆刻、金石學研究等領域造詣深厚,且留下為數不少的尺牘、書畫、刻印、傳拓等材料,對於其人其事的研究深度與廣度大有助益。舉凡他的家世生平、書畫篆刻及與當時涉及的名家交遊、訪碑活動等,均深受學界關注。目前所知,他不僅與當時金石學的領袖人物翁方綱、畢沅交誼密切,更不乏如朱鶴年、羅聘、奚岡、陸飛、陳燦、宋葆淳、陳焯、孫星衍、王昶、何道生、何琪、錢坫、陳鴻壽、鄧石如等師長藝友,也和收藏家武億、張愛鼎、邱學敏、何元錫有所互動,且擁有如汪雪礓等生死至交。以黃易為中心,書信手札為材料所拼湊、推衍出來的廣泛交遊圈,正反映出一幕幕乾嘉時期金石考古的文化圖景。
黃易生於乾隆九年(1744)十月十九日,卒於嘉慶七年(1802)二月廿三日。黃氏一門不僅是當地的書香門第,同時也是河防世家,其父黃樹穀(1700〜1751)博通金石,又撰有《河防私議》一書,祖上亦早涉清淤、造船等事。黃樹穀與丁敬、金農、黃慎關係甚好,善書畫亦嗜鑑賞收藏。黃易之母梁瑛(1707〜1795)是清代著名的女詩人,好吟詠,同擅繪事。即使黃樹穀去世時黃易年僅八歲,但「承先業,於吉金樂石,寢食依之,遂以名家」。雖為文士之後,但早負家累,終身未得功名。乾隆廿三年(1758),年僅十五歲的黃易隨伯兄黃庭幕游楚北,後因黄庭遭事被遣塞外輪臺,黃易輾轉而入鄭製錦幕賓。乾隆四十二年(1777),鄭製錦等為黃易循例捐官,筮仕東河。此後補主簿,揀發河東,為從九品小官。後自商邱遷陽谷,擢武城丞、東平州判。
黃易出身吳地,成年後即北赴任官歷廿年。在他的筆墨語彙中,可見吳門遺風涵養,也有揚州各家的灑脫清新。加上終其一生學書刻印不輟,醉心摹碑製拓,金石氣息亦融於書畫之中。自父執輩始,黃家便與丁敬(1695〜1765)、金農(1687〜1763)等人往來密切。黃易最早從何琪學習篆刻,何琪是丁敬的學生,後推薦黃易成為丁敬入室弟子,深受丁敬讚賞,《光緒杭州府志擬稿》載:「鈍丁嘗見其少作,喜曰:『他日傳龍泓而起者,小松也』」。現藏無錫博物院的《書法山水合冊》八開,均為設色紙本,屬於黃易早年作品。其中一開〈修篁圖〉以清透花青、淡墨繪叢竹,圖錄三行隸書律詩「雨洗修篁分外青,蕭蕭如在過溪亭。世間都是無情物,只有秋聲最好聽」,款署「學冬心先生」,下鈐「易」朱文肖形印。如與金農《花卉蔬果冊》之第十一開對照,詩文如出一轍,顯見〈修篁圖〉在題詩、筆意上均學自金農。黄易早年也與羅聘相交。乾隆四十年(1775)五月,黄易廿七歲,曾遊廣陵,作客竹草詩林,並爲羅聘刻印。
作於乾隆卅六年(1771)的〈攜琴訪友圖〉、乾隆卅七年(1772)至乾隆卅八年(1773)的《無聲詩意山水圖冊》(上)、(下)均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中同樣可窺黃易早年追摹古人、摸索畫藝的學習軌跡。尤其《無聲詩意山水圖冊》各開多為臨摹之作,如「臨石谷子便面」、「用李穀齋先生筆意」、「吳門宗祖端木先生尋親圖有廣信道中一幅,因背臨之」、「擬石谿和尚意」等,用筆工整、略顯稚嫩,與日後成熟古拙的筆趣迥異。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3年7月號第166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