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畫寒山拾得 設色紙本 184.7×68cm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金廷標《白描羅漢冊》賞析
文∣趙曼薇 圖/攝影∣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代畫家金廷標(?〜1767)為浙江烏程人,於多數的文獻中,皆提及金廷標是在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時,向皇帝進獻了《十六阿羅漢冊》(或稱《白描羅漢冊》),因而得到皇帝賞識。《活計檔》乾隆廿二年六月《如意館》條目中即有金廷標初入如意館的紀錄:「如意館新來畫畫人金廷標,著畫〈十八學士登瀛洲〉手卷一卷,徃細緻畫。欽此」。由於乾隆第二次南巡的時間為正月由京城出發,五月四日返回北京,與《活計檔》中所記金廷標入宮工作的時間點非常接近。此後,他一直在宮廷服務,至乾隆卅二年(1767)四月因病逝世。在宮廷服務的十年間,金廷標因為畫藝好,工作勤勉,而被皇帝晉升為一等畫畫人。其深受聖眷,即使在宮廷期間遭逢父喪,也僅是告假回鄉數月,而非守制三年;且他所有的俸祿加恩等照舊賞給。
金廷標入宮的契機是他進呈的白描《十六阿羅漢冊》,國立故宮博物院今藏一冊《白描羅漢冊》,據《秘殿珠林》所記:「金廷標白描羅漢一冊,本幅絹本十二幅,縱五寸七分,橫四寸四分,白描十六羅漢,無名款」。雖未著明畫家創作來源,是否可能便是金廷標進入宮廷的叩門磚呢?
此冊《白描羅漢冊》雖僅有十二開,但由於其中數開同時繪有兩位羅漢,總數為十六羅漢。畫面的表現十分有趣,數開中不僅看到羅漢的形象,也多了童子、小鬼等陪襯的角色。這十二開純以畫面表現十六羅漢渡水,並無文字多加說明。
於第一開上,可見四方皇室收藏印,分別是「乾隆御覽之寶」、「秘殿新編」、「珠林重定」以及「秘殿珠林」。畫面上為一名身形削瘦的老者羅漢,他乘坐於老樹根幹上渡河,雖然水流湍急洶湧,但老者的面容卻帶有笑意:他微仰著臉,雙手環抱左膝,肩部的衣衫垂落,露出削瘦的肩膀與前胸。畫家仔細地以淡墨表現皮膚包裹骨骼所形成的陰影,線條較粗。垂落的衣衫線條較為細勁,墨色濃黑,勾描出稍帶挺度的衣料質感。露出衣袍的手足部分,同樣以稍粗的淡墨線條勾繪,引人注目的是小腿的肌肉線條,呈現出如同樹木紋理般長形的橢圓。如此表現並非真實人體肌肉的走向,但卻巧妙呼應了老者乘坐的老樹根幹紋理。一名面容特異、肩披苕草(或是獸皮)的小鬼一手抓著老樹根幹跟隨。江面的水紋以更淺淡的墨色細密地表現,如爪般的浪濤形狀堆疊出洶湧感,但筆墨的表現並不格套,於規律中又帶有細緻的變化。
第二開的羅漢形象與第一開截然不同,是一位有著圓滾肚子、方頭大耳的羅漢,他袒露胸腹,雙手於胸前,眉開眼笑地踩立於鯉魚頭頂渡河。羅漢的眉眼因為咧開嘴角大笑而被擠壓成下彎的形狀,畫家運用淡墨陰影表現出臉頰鼓起的圓滾肌肉,呼應眼角圓弧的魚尾紋,構成一張富有喜感與張力的面容。袒露的胸腹處同樣運用淡墨表現了下垂胸部形成的陰影以及肚腹的毛髮感,呈現出一個宛如夏日可見、不修邊幅的中年大叔形象。畫面右下角則有三名小童踏浪,似乎對於羅漢腳踏的鯉魚十分感興趣,紛紛彎腰狀似撫摸鯉魚。鯉魚的眼距極寬,呈現出憨態可掬之貌。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0年9月號第156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