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潘恭壽 江皋望遠圖卷 局部 1781

京江情誼─「潘王合璧」畫史流芳

文∣姜又文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活躍於清中葉的京江畫派,是一個與鎮江地緣、名家關聯深厚的本邑畫派。其不趨於時風,以情真意切的真景寫生、仿古出新,獨步江南藝壇。而京江畫派風氣的確立,與王文治關係密不可分。其自解職歸鄉之後,因「探花」身分的加持、顯赫書壇的名聲,通過交友、文會、書畫鑑藏等方式,漸成該邑文化領袖,並在江南文人圈中扮演重要角色。作為京江畫壇的領軍人物,潘恭壽不僅山水、花卉、人物俱擅,更得力王文治「資其書理以為畫訣」。兩人深交多年,開啟長達廿五年潘畫王題─「潘王合璧」的合作模式,此類詩書畫合璧的精品綜計百餘,深受藏家寶愛。王文治、潘恭壽等人可說是第一代的京江名家。狹義來說,他們正是形成並奠立「京江畫派」核心旨趣的直接推手。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人。他以詩書著名,獲譽甚高,書名與劉墉、梁同書、翁方綱相埒;詩歌則同袁枚、趙翼、蔣士銓並稱。官至翰林院編修、侍讀和雲南知府,存世著作有《夢樓詩集》、《論書絕句三十首》和書畫鑑定題跋匯錄《快雨堂題跋》等。王文治甚富文采,並有以詩文繫年記事的習慣,時人將其與袁枚、蔣士銓、趙翼相提並論,其作品在數量和品質上均不讓前賢。

王文治出身柴門,祖上亦非氏族門第,然其自幼聰慧,勤奮好學,年十二歲便能作詩文,姚鼐曾稱讚:「丹徒王禹卿先生,少則以詩稱於丹徒」。書法也頗具風格,早年因善臨蘭亭而小有名氣。乾隆十八年(1753),廿三歲的王文治以拔貢赴試京師,與當時同樣進京考試的姚鼐、朱孝純訂為至交,「各出詩文,互相討論」,此後亦往來頻繁。其應試落第後,仍於京逗留,乾隆廿年(1755),朝廷命使冊封襲任琉球國王,冊使全魁邀請王文治入幕,於次年六月出洋,至乾隆廿二年(1757)二月返舟至福州。兩百多天的海外生活增廣他的見識,名聲亦遍揚琉球,當地爭寶翰墨。這趟旅程驚險勞頓,他海上遭遇覆舟,大難不死而後自喜「此天所以成吾詩也,為之益多且奇」,日後寫成《海天遊草》一卷,並刻有「曾經滄海」一印,題跋作書多用之,藉此紀念。

歸國後,他赴試連捷,乾隆廿八年(1763)大考詹翰,獲一等一名,由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擢爲從五品侍讀,第二年檢授爲雲南臨安府知府。此時書名亦盛,時有「天下三梁(梁同書、梁巘、梁國治)不如江南一王」的說法。時人特與劉墉對舉,《兩般秋雨庵隨筆》:「國朝書家,劉石庵(墉)相國專講魄力,王夢樓(文治)太守專取風神。時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又因曾任職揚州郡太守,故後人多稱其「夢樓太守」。又和劉墉、梁同書、翁方綱合為「清代書法四大家」,並稱「翁劉梁王」。

 
  全文請見《大觀》108年8月號第119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