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楊伯潤 溪橋秋意圖
 
楊伯潤的生平與交遊
文∣殷志遠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十九世紀中葉,大批來自江、浙區域的「以硯田為生者」湧入上海,其中以嘉興籍的畫家最為突出,如朱熊(1801∼1864)、張熊(1803∼1886)、周閑(1820∼1875)、朱夢廬(1826∼1900)、蒲華(1832∼1911)、楊伯潤(1837∼1911)、吳滔(1840∼1895)、巢勳(1852∼1917)等人。另外,不在藝術家行列,卻與上海藝人聯繫緊密的嘉籍文人有張鳴珂(1829∼1908)、陳鴻誥(1824∼1884)、沈景修(1835∼1889)等。這些藝術家是上海畫壇形成的第一推手,奠定了海上畫家作品的基本風格、格調,也為後期「海派」畫家的生存法則、行銷模式提供了借鑑。
當今學者多熱衷於任伯年(1840∼1895)、吳昌碩(1844∼1922)等這類赫赫有名的海派大家,似乎不屑於關注那些曾與當時「大家」比肩甚至名聲勝於他們的「中堅力量」,如胡公壽(1823∼1886)、楊伯潤、陳允升(1820∼1883)等。回顧歷史,這批「中堅」反而被那些「大家」所推崇,且譽滿海內外。
「庚辛之間,賊陷江、浙。東南半壁,無一片乾淨土。而滬上繁華,遠逾昔日。諸名士避地至此,來作寓公」(王韜《瀛壖雜誌》)。就在這背景下,楊伯潤避亂來滬,鬻畫養母,尤以山水稱於畫壇,黃式權在《淞南夢影錄》中曾將之與胡公壽並列。楊伯潤作畫之餘,又擅寫詩,交遊廣泛,常相唱和。同時,他積極參加滬上的各種雅集,常在《申報》等媒介平臺發表與友人的唱和詩作,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上海指南》中刊登潤格,又出任詩社、畫會職務等。楊伯潤一面是畫著秀潤山水、寫著清靈詩歌的文人;一面是為生活所迫而善於運作的大老。這是海派畫家的共同特點,他們既保留著對中國古老傳統的留戀與延續,又不得不及時吸收和改造來自西方的新鮮元素,將之熔於一爐,以形成符合十九世紀上海市民審美的藝術面貌。
關於楊伯潤的生年,一般定在一八三七年,即道光十七年(丁酉)。這點沒有異議,因為可以查證的資料很多,而他的自用白文印「丁酉南湖」則是最直接的佐證物件。楊伯潤的《南湖草堂詩集》中有多首寫他生辰的詩,其中同治己巳(1869)作的〈生朝述懷〉就載明了他出生的年、月、日。詩中寫到:「忽過年華三十三,百無成處對花慚(生朝前花朝七日)」。花朝日當為二月十五日,前七日即二月初八日。故,楊伯潤生於一八三七年三月一四日。
楊伯潤,名璐、玉路,又名佩夫,一作佩甫、佩父、珮父,字伯潤,一作百順,以字行。他一生所用過的別號甚多,有南湖、茶禪、南湖外史、茶禪居士、茶禪老人、江東布衣、南湖老漁、湖西月隱等。齋號有雙松草堂、南湖草堂、語石齋、且住庵、城東草堂、花隱廬等。他在廿六歲之前,一直居住在嘉興南湖東岸小鹽倉橋北。一八六二年,楊伯潤寓鐵沙聞寇警,「徒行至滬,買舟遷避」,舉家自鐵沙渡海入滬,始寓滬上,住在上海浦東一帶,一八七二年,移至上海新北門口。
一八八○年,以詩畫聞名的楊伯潤博得微官,作《解嘲》詩云:「偶得微官君莫笑,書生作計未全非。私心欲博親心喜,試著宮袍當彩衣」。《上海縣續志》稱他「以縣丞官蘇」即是此事,在蘇州期間,他與吳昌碩、顧文彬(1811∼1889)等人來往。直至一九一一年,楊伯潤以七十五歲高齡逝世,他在上海度過了近五十年的時光,見證了這個地方的崛起與封建王朝的沒落。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3年3月號第162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