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清 黃易銘長方形端硯 長12.6cm 寬8.6cm 高3.7cm 天津博物館藏

天津博物館藏黃易銘古硯探析

文∣臧天杰 圖/攝影∣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以歷代傳世文物收藏豐富著稱,其中古硯一類名逾遐邇,享譽中外,為館藏文物的一大特色。中國古硯自秦漢時期逐漸形成以來,已經伴隨著人們走過兩千餘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與硯為友,以硯為田,朝耕夕種,相磨相惜,相濡以沫,須臾不離,體驗著它的功能,享受著它的藝術美。
天津博物館收藏的古硯以明、清兩代作品為主,質地品類齊全,硯形豐富多樣,其中所收藏的大量文人硯最具特色,造型典雅,雕刻雋美。有些硯還鐫刻著名人書法、手跡,或是其所臨摹的古碑帖、金石文字,不僅成為書法藝術品和文學作品,而且反映了歷史時期的人物或史實,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可以作為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
黃易(1744∼1802),字大易,號小松、秋盦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金石學家、書畫篆刻家。清代乾隆、嘉慶兩朝以來,金石學興起,文人階層對於三代青銅器、歷代石刻趨之若鶩,引發了集藏古物與訪碑輯殘的風潮,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書法藝術的風格流變與篆刻藝術的繁榮發展。作為「金石五家」與「西泠八家」之一,黃易學養深厚,將金石研究與藝術創作緊密結合,關於金石學的著述頗豐,對於金石學的貢獻有目共睹,並且在書法篆刻領域的造詣也相當引人注目。本文從天津博物館諸多藏硯中選取黃易銘古硯三方加以探討,從中既可以管窺其中的金石韻味,又能夠從一個側面領略到硯臺收藏的古雅情趣。
清〈黃易銘玄武端硯〉,此硯硯臺呈腰圓形,硯體厚重,做工渾厚古樸,明代早期製硯風格突出。水池內浮雕龜蛇同體的玄武,硯背內凹,滿布星柱。硯體一側有黃易題銘「如星之聚,睒睒其光,或踈或密,或低或昂,其硯之璞,為此一方。乾隆丁酉七月錢塘黃易識」。「乾隆丁酉」為乾隆四十二年(1777),時黃易卅四歲。另一側有刻銘「小蓬萊閣遺硯,辛丑十月經海上得歸,心愉目嘗,古歡無量,因記數語,藏之?巖,豈非墨林韵事耶,漢陽萬中立記」,其下有「卍」字印。萬中立(1861∼1907),原名立,字欣陶,號?巖(?),湖北漢陽人。嘗官江蘇道員,好藏彝器、碑帖,時有甲東南之譽。「辛丑」即光緒廿七年(1901)。
從兩段題銘可以推測出此硯應為明代佳硯,後經黃易、萬中立遞藏,流傳有緒。其濃郁古樸的風格及布滿硯背的星柱,最為深諳古物風韻的黃易所鍾愛,他也因此給予此硯相當高的評價,喜愛之情溢於言表。黃易與萬中立同熱衷於金石學,黃易可謂萬中立在金石學領域崇敬的楷模。「小蓬萊閣」為黃易庋藏金石碑拓之處,亦為其終生使用的齋號,所著《小蓬萊閣金石文字》、《小蓬萊閣金石目》皆以此命名。「小蓬萊閣」之得名,主要是源於黃易六世祖黃汝亨在杭州南屏的讀書之處「小蓬萊」。因此萬中立在百餘年後得到此硯,稱其為「小蓬萊閣遺硯」,題銘之中難掩內心的激動。今日讀來,喜悅之情依然彷彿要「躍」上硯頭。
此外,黃易與萬中立不僅僅在硯中結緣。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宋拓東漢熹平石經》,是清代以來流傳至今的兩本宋拓熹平石經殘石之一,因其來自於黃易的收藏,又被稱為「小蓬萊閣本」。黃易去世後,此拓本幾經輾轉,於光緒廿三年(1897)被萬中立從沈樹鏞(1832∼1873)之子處購得。亦如萬中立硯銘所記,能夠收藏到金石大家黃易的諸多舊藏,真可謂「墨林韻事」。
清〈黃易摹武梁祠畫像石硯〉,一面為硯堂,右上刻銘「漢武氏石室碎石柱,因材為研,補刻缺字。黃易」。硯背略凹,摹刻漢畫像風格人物與鳥,或為祥瑞圖。硯周四側分別刻銘「此亭長(半字),前石室此亭長三字今缺」、「藺相(半字)如趙臣也,武梁祠像初拓本藺相二字尚露」、「公子無(半字)獲於外黃兄,左石室今少無兄二字,獲字已損」、「於王舟(半字)王勝(半字),祥瑞圖今少舟王勝三字」。由硯銘可知,此硯正是黃易用山東省嘉祥縣武梁祠石室中的碎石改製而成。最為難能可貴的是硯臺四側刻銘,記錄了當時留存的文字狀況。
武梁祠畫像石最早見於宋代趙明誠《金石錄》:「右漢武氏石室畫象五卷,武氏有數墓,皆在今濟州任城縣。墓前有石室,四壁刻古聖賢畫象,小字八分書,題記姓名。往往為贊於其上,文詞古雅,字畫遒勁可喜,故盡錄之以博覽」。武梁祠畫像石是中國漢代畫像石中比較豐富和完整的代表作之一。宋代以後便埋沒於地下,因此不再見於著錄,直至黃易將其再次發現。黃易曾長期在山東任城、濟寧做官,而山東地區的金石學研究歷史悠久,加之乾嘉時期訪碑風氣的興盛,在一定程度上為金石學家黃易的訪碑活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

 
  全文請見《大觀》2023年7月號第166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