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松濤琴韻 1959

鄧芬其人其藝

文∣李思潔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鄧芬(1894∼1964)祖籍山東高密,祖父嘯篔公為同治元年(1862)經古取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各藝俱佳,曾任廣東高官,為五羊城望族。父親鄧次直,文筆卓越,詩詞楹聯,傳誦當世,著有《蟄廬集》,喜與書畫界人士交往,亦是金石家易廷熹(1872∼1941)的老師。

文獻中所記鄧芬六歲從董一夔學習山水人物,後師從張世恩學習山水花鳥。董一夔是鄧芬的啟蒙老師,字超庾,光緒十一年(1889)舉人。先祖遊宦廣東,因此落籍於此。鄧芬曾以白紙求董夫子繪人物,董夫子繪一幅猴戲圖,畫中猴子頭戴高冠,面容雀躍,董夫子並題「上場時歡天喜地,下場時藏頭露尾」,極具諷刺意味。另有傳聞他畫牡丹每朵的潤筆高達白銀十兩,若求畫人只付五兩,花則含苞不放。董一夔的奇特行狀,為鄧芬留下很深的印象。另一位鄧芬的畫藝老師則是張世恩(字澤農),相較於董一夔,張世恩的畫學脈絡較有跡可循。他於清末時長期擔任廣州時敏學堂的美術教席,是廣州學校首批圖畫教員之一。據鄧芬自述,張世恩畫學上海朱偁(1826∼1899),善畫山水、花鳥,設色鮮豔,用色瀟灑,與當時嶺南一帶流行的宋光寶、孟覲乙風格不同,因此與居廉、何丹山並稱「嶺南三家」。鄧芬尚未開蒙時,便於鯉庭時與這些父執輩有所往來。在父執輩的聚會中,不少文人墨客的信手落筆,同樣為鄧芬累積了藝文涵養。如董一夔、吳埜等人經常即席作畫,讓鄧芬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他最為知名的人物畫,卻是私淑而來。他年少時便對有「廣東吳友如」之稱的譚雲波十分敬慕,私淑其人物畫風。今日對於譚雲波所知甚少,僅知他曾參與了一九二三年於香港寶光照相館所舉行的「時人書畫展覽會」,與會名單為首者為吳昌碩,另有王震、黃賓虹、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黃少梅、李鳳廷等當時廣東地區知名畫家;以及他曾為《時事畫報》作〈國畫展覽會紀盛〉。鄧芬的父親逝世於一九○七年,自此家道中落。鄧芬雖為側室所生,但年幼時頗得重視,據傳鄧芬六歲舉行啟蒙拜師禮時,場面隆重盛大:「(鄧芬)頂紅寶石翎羽朝服念珠,兩奚童挽紅燈籠引導出正座,參拜天地聖人文昌,即授以幼學三字經……隨拜師奉上贄敬,禮畢筵席繽紛,賓客數百人……實一時盛事也」。然而在父親過世後,他因庶子身分而受到冷遇,因此造成了他狂傲落拓的個性,好標奇立異,獨來獨往。有時更身無分文地孤身遠遊,逾一、二個月才歸家。據其自述,他以畫維生同樣是源於父親過世,為了謀食而「以童年偶習書畫,藉資活計」。據李健兒所著〈鄧芬簡介〉中,言他「未冠,自視非常,而人莫知」,並記他因畫藝而得到廣州檢察廳長曹受坤青眼有加。

一九二一年,高劍父於廣州舉了第一屆美術展覽會,鄧芬「得奇峰先生所許,促迫參加作品,卒以小軸投入畫壇,因是登錄,遂此名列儕輩」,此時鄧芬年方廿七。據其自述,是由高奇峰還力薦他參加此次廣東省美術展覽。兩人的交往可能是由鄧芬的摯友沈仲強所促成,沈妻為番禺名秀才張澹菴的長女張端儀,亦是高奇峰入室弟子張坤儀之姊。鄧芬與高奇峰更有合作〈清供圖〉(1927),可見兩人私下交誼。在此次展覽之前,作畫對鄧芬而言一為愛好,二是偶一為之的謀生技能;在這次展覽會後,他真正地成畫壇中人,於廣州畫壇立有一席之地。

目前所見鄧芬最早的作品為繪於一九二二年的〈自畫像〉(居明軒藏),畫面一位有著淡藍長袍,短髮的清俊男子將手背於身後,目光有神地望向觀者。由鼻子兩側的明暗變化可見鄧芬於寫相上已藉光影來表達出面部的立體感,他的左半邊臉皆較右半邊顏色稍暗,但並未給觀者病容之感。鄧芬最大的成就是在人物畫方面。據林近所言,他以書入畫,不同於清代人物畫的柔弱表現手法,雖然不指明倣某家筆法,但明顯帶有明人風采。同時,他也效法梁楷,畫人物先以淡墨勾勒頭部輪廓,其次是胸部,再次是腳部的衣紋,用筆時手指轉動筆桿,令其沉實,然後才以濃墨整理,最後補景。

 
  全文請見《大觀》109年03月號第126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