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清 顧符稹 松下讀書圖 軸 1709 上海博物館藏
 
遺民畫家顧符稹小考
文∣陶喻之 圖/攝影∣上海博物館、本刊資料室

對於明末清初遺民資格、身份的界定,我認同這樣的觀點:從政治上看,遺民是一種姿態;從道德上看,遺民是一種操守;從哲學上看,遺民是一種價值信念;從文化、審美上看(也許僅有從文化上看,才更符合遺民的本質內涵),遺民是一種不可逾越的經典。本文探討的蘇北興化籍畫家顧符稹(一作顧符禎,1634∼1715以後),就是符合上述特徵的遺民行列中的一員。
王士禛(1634∼1711),清康熙年間,在揚州作官,後成為文壇領袖,為長袖善舞的官場巧宦。而顧符稹則是「顧貧,賣畫揚州」。但當王慕名「欲延入署,不就」。據此驗證,可見顧符稹是一位不逐流隨波而頗重氣節的遺民畫家。關於顧符稹其人其事,多年前筆者從事美術史研究時略有涉及,此間擬綜合論證的,是有關他以下的這樣幾個議題。
關於顧符稹的出生疑年
顧符稹的出生年份,一般認為在明末崇禎七年(1634),這一結論由後來清代金石學家翁方綱(1733∼1818)詩「少於石谷(王翬,1632∼1720)才三歲」句解讀推算得來。而且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其〈山水圖軸〉款署「庚辰(康熙卅九年,1700)仲秋……時年六十有七」;廣東省博物館藏其〈青山雲起圖〉款署「乙酉(康熙四十四年,1705)八月時年七十有一」;上海博物館藏其〈松下讀書圖軸〉款署:「己丑(康熙四十八年,1709)仲秋……時年七十有六」。等等,都可折算出顧符稹生年為崇禎甲戌(1634)。
但是,一九七五年九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至樂樓藏明遺民書畫》著錄其〈蜀道圖軸〉,卻將生卒年定為一六四三至一七一六年;可事實上,這幅〈蜀道圖〉有顧氏明確款署「乙未(康熙五十四年,1715)初秋……時年八十有一」。但圖錄罔顧自述,竟將創作年份歸於一七二四年(甲辰,雍正二年)。估計這很可能是受了精鑑賞、富藏字畫的四川按察使、兩淮鹽運使方濬頤(1815∼1889)於光緒元年自序成書的《夢園書畫錄》卷廿一〈昭陽顧符稹畫縱棹園圖〉有關:「喬石林(寶應喬萊,字石林,1642∼1694)前輩〈縱棹園圖〉乃興化顧符稹所畫,與漁洋(即王漁洋王士禛)同時」記載的影響,從而把顧符稹生年等同於王士禛,又因筆誤將一六三四年寫作一六四三年,這恐怕是顧符稹生年被誤會為一六四三年唯一的合理推測,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理由選擇可循。至樂樓藏〈蜀道圖〉的重要性,在於它是顧符稹晚年明確有干支紀年的傳世畫作,也讓我們曉得他八十一歲尚在人世,並還在從事精工細筆的棧道山水畫繪製,顯示他是一位眼力非凡和創作欲旺盛的藝術家。
同樣令人費解的還有,《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十六著錄山東省濟南市博物館藏顧氏〈曲水流觴圖卷〉作:「七十三(康熙五十五年,1716)」。而此圖未見刊印圖像,款署情況不明。但據已知顧氏款署慣例和遺民不署年號情況分析,當年他必署「七十有三」而未署干支紀年;只是由於著錄者仍將其生年因襲前謬按一六四三年計,遂有作於一七一六年之陋;否則,若署干支兼七十有三云云,必無一七一六年記錄。至於錯誤由來的緣起原因,推測應為《至樂樓藏明遺民書畫》錯訛誤導在先,而步其後塵者以訛傳訛,將錯就錯。〈曲水流觴圖卷〉的真正創作年份應該康熙四十五年(1706)。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0年12月號第135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