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盧輔聖 青山見我應如是(上) 濮水(下)
 
視而非見-盧輔聖藝術展策展手記
文∣尚輝 圖/攝影∣盧輔聖

編按:「視而非見─盧輔聖藝術展」於二○一一年七月廿三日∼八月一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行。

這是個提出問題的展覽。

當下中國畫現狀有些不溫不火。除了缺少巨匠,還缺乏因大師同行而引領的時代新典範。廿世紀以來的中國畫現代性轉型,使傳統文人畫轉向現實生活的審美觀照,但這種回歸現實的路途,也降低了藝術主體的獨立創造價值,尤其是相對忽略了人文學者對於人類精神棲息之在之所的訴求與探索。當下的中國畫,或過於強化寫生,致使許多作品僅僅停留在對於客觀現實世界的複製;或過於沉緬語言,致使諸多作品滿足於筆意墨蘊的玩味。作爲一種超越現實存在的藝術,中國畫的精神家園何在?

中國畫在當下發展的癥結,無疑都指向了對中國畫演進模式的追問。在我們的思維定勢中,常常會出現種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方法。或完全用傳統西畫觀照世界的方式,取代中國畫的審美觀念;或完全用傳統中國畫的筆墨觀,來排斥現代性的人文觀。而傳統中國畫作爲一種精神寄寓,可能早已超越了視覺審美的範疇。但這種超越,並不能在今天簡單地複製,還必須進行當代文化情境的轉換與當代人文精神的再造。中國畫當下面臨的,絕不是一九五○、六○年代現實主義的審美轉換,也不是一九八○、九○年代現代主義的觀念更新,而是在面對高速發展的社會、面對文化被高度視覺化與虛擬化之後如何獲得當下文化的生存空間。

盧輔聖是我們熟悉的一位學者和畫家。早在一九八○年代他就提出了藝術演進的「象限」說,探索中國畫如何發展的宏觀命題。他在〈歷史的象限〉一文中指出,藝術史的演進不是新結構取代舊結構,而是舊結構的瓦解以同樣的結構形式循環往復、生生不息。所謂瓦解,實際上只是結構本身所具備的一種消滅不穩定因素而恢復穩定的自調手段─周期性閉合。盧輔聖提出的球體說,在根本上否定了中國畫真正「創新」的可能性,認爲那只是「在有限範圍內暫時調節一下爛熟的審美現狀」。廿六年過去了,當時那場聲勢浩大的中國畫危機大討論也早已隨著歲月的浮塵而硝煙散盡。但盧輔聖並沒有放棄自己對於中國畫發展路徑的思考,並不斷通過他的中國畫作品來闡釋他提出的中國畫演進學說,來驗證中國畫對於當下文化的價值與意義。尤其是中國畫自那場危機大討論之後所經歷的種種流變,更讓人們今天以一種新的文化視角去重新審視他堅守了哪些中國畫傳統?爲何堅守?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11年10月號第25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