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清音薈景冊 新畬耕饁 設色紙本 14.2×28.8cm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董誥其人其藝

文∣楊智凱 圖/攝影∣國立故宮博物院

董誥(1740∼1818),字蔗林,浙江富陽人,父親為清代著名詞臣畫家董邦達,二人皆擅畫。據史料記載,董誥於乾隆廿八年(1763)舉為進士,早年便曾協助預修《清史》、《三通》、《皇朝禮器圖》,後接四庫館副總裁,協辦《全書薈要》、纂輯《滿洲源流考》,由授命參與編修攸關宮廷皇室的文獻而論,不難想見其深受信賴。清高宗在位晚期,董誥亦確實被命為軍機大臣,後加太子少保、擢戶部尚書,並於清代平定臺灣、廓爾喀後列為功臣,圖形紫光閣。在《御筆平定臺灣二十功臣像贊》上,便可見到其身著官服、豐潤有神的姿態。即使時至嘉慶朝,董誥仍得清仁宗重用,《樞垣記略》中記載嘉慶壬戌年(1802)時,董誥同軍機處行走大學士慶桂、尚書戴衢亨皆被宣諭稱「均經皇考簡任多年,克盡忠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自用兵以來,承㫖書諭,勤慎小心」,足見其個性之恭謹。據劉逢祿所撰〈記董文恭公誥遺事〉可知,嘉慶辛未年(1811)間,董誥雖已屆七十二的高齡,但耳目仍甚聰明,及至甲戌年(1814)劉逢祿在榜發名題後循例前往投刺時,則「公病下利不及見,自是聞公失明且病喘,遂成永訣」。董誥於嘉慶戊寅年(1818)卒後,贈太傅、入祀賢良祠,清仁宗更親自致奠,「賜金治喪,御製詩輓之,嘉其父子歷事三朝,未嘗增置一畝之田、一椽之屋,命刻詩於墓,以彰忠藎。諡文恭」,足見其備受禮遇和信任。
《清史稿》中記載,「自康熙至乾隆朝,當國家全盛,文學侍從諸臣,每以藝事上邀宸眷。大學士蔣廷錫及子溥,董邦達及子誥,尚書錢維城,侍郎鄒一桂,與鵬翀為尤著」,點明清代國力鼎盛時所出現此類詞臣畫家的現象,董誥也因常與其父並提而有「大小董」之稱。史書上稱董誥「承家學,繼為侍從,書畫亦被宸賞,尤以奉職恪勤為上所眷注」,可知其書畫並通。《石渠寶笈三編》中便輯錄不少董誥作品,時至今日,尚可見為數頗豐的傳世書畫。雖是如此,目前學界仍較少關注其作品。本文則希冀以董誥的繪畫為主,對其不同種類和風格的繪畫風貌展開介紹。
作為董邦達之子,畫史多記載董誥享承家學,並稱其「山水絕倫」、「秀雅絕塵」。據《御製詩四集》所錄,清高宗曾於董邦達畫上題云「問絹家風原未遠,欣看二李已堪齊」,並註明「邦達子董誥亦習繪事,嘗命臨仿舊畫,頗有父風。其較李思訓、昭道之父子擅名應無多讓也」,即使略有溢美,但仍不難窺見其喜愛之情。

 
  全文請見《大觀》2021年11月號第146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