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臨沈周廬山高圖 水墨紙本 226×83.4cm 1707
 
黃鼎山水畫名品賞析
文∣姜又文 圖/攝影∣國立故宮博物院、本刊資料室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江蘇太倉人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載:「國朝書畫家茲則載而加詳,然亦自四王(奉常、廉州、耕煙、司農)、惲吳(南田、漁山)六大家而止,如元之高趙黃王」。「四王惲吳」是清初江蘇地區六位甚為知名的畫家,其中繼承董其昌衣缽、師法宋元大家,重視筆墨技巧與摹古功力的「四王」─王時敏、王鑑、王原祁、王翬的繪畫風格,深受以皇室為中心的貴族士大夫喜愛,高擎「正統派」大旗,對於此後繪畫史的影響極為深遠。王時敏、王原祁祖孫和王鑑都是江蘇太倉人,太倉三王和後學稱為「婁東畫派」。
黃鼎(1660〜1730),字尊古,號曠亭,又號閒圃、獨往客、徜徉道人,晚號凈垢老人。江蘇常熟人,王原祁之高足。他雖身無功名,卻在當時因畫藝超群,被視為婁東後學中之佼佼者,沈德潛《歸愚文鈔》中亦稱其能與王翬並列齊名。黃鼎山水受業於王原祁,兼師王翬,既自號「尊古」,可知他對於臨古、仿古亦著力甚深。除此之外,他「生平好遊覽,杖履所到,凡詭奇殊異之狀,一一寄之於畫」,是一位深通古法又能夠外師造化的職業畫家。
身為婁東畫派的後繼者,黃鼎深厚的筆墨功夫自不待言。他既是一個用功甚深的學生,更是一位聰穎而畫藝出眾的職業畫家,他接受了四王倡導的臨古、復古等藝術主張,上追宋元古法,並對王蒙、黃公望研習尤深,從中直溯董、巨、李、郭畫風;不僅於此,他同時也導入明代吳門畫風,尤其是大多以王蒙筆意寫成,卻更顯鬆秀的「細沈」一路,這無疑是一種十分有效率的學習蹊徑。
同樣是「以古為師」,但師法什麼樣的「古畫」?哪種品質的「名蹟」?臨倣對象的優劣,即攸關著日後畫藝的好壞,黃鼎的交遊圈正好為他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他不僅同博爾都(1649〜1708)、索芬(?〜1708)等政治權貴結識,大收藏家宋犖(1634〜1713)等文化名流手中的御賜名蹟、珍秘收藏,更是他拓展視野、磨練技法、奠定根柢的一大助力。
例如,黃鼎館於索芬邸上時,曾親見其所收藏的明代沈周〈廬山高〉原蹟,並得到多次臨仿的機會。傳世黃鼎〈臨沈周廬山高圖〉共有三件:最早的一件繪於清康熙卅二年(1693),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該作上款人「澹翁」為郝奕,曾從黃鼎學畫。推測這件應是為弟子所作示範,細節較忠於原作,用筆也相對細謹;繪於隔年(1964)者,曾於二○二一年現蹤拍賣市場。最晚的一件〈臨沈周廬山高圖〉現藏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繪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
與沈周原作相比,黃鼎〈臨沈周廬山高圖〉(1707)刻意拉長了整個畫面構圖的幅度,狹長的畫面擠壓了山勢的發展,使得瀑布、山頭向上推升的的高聳之感,更加強烈。這種構圖的靈感可能得自王蒙〈青卞隱居圖〉,而王蒙其實是將北宋郭熙〈早春圖〉作了更加誇張的對比。對照沈周〈廬山高〉,黃鼎〈臨沈周廬山高圖〉自山壁間直洩而下的垂瀑,多了數處彎折、階層,水流也更加湍急;山體結構呈現節理發達、稜角分明,挺拔而險峻的模樣。構圖上雖與沈周相似,但在瀑布的畫法上,黃鼎所繪不僅是「山間積水欲流而石隔罅中猛下,其片浪如滾」的垂瀑、濺瀑。而是仔細刻畫山壑深處湧現的一線泉脈,沿著山壁逐階蜿蜒、流淌而下,第一層筆直垂降的瀑布底部還因岩床落差先形成積潭,繼而再度彎折、直達水口的清晰水勢脈絡。這正是加入畫家遊歷山川、細觀地貌的經驗所得。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2年8月號第155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