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秋卉圖 設色紙本 105×36.7cm 1651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項聖謨生平及畫藝成就
文∣姜又文 圖/攝影∣本刊資料室

在嘉興書畫史上,書畫世家的繁榮興盛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明末清初是嘉興書畫世家產生的第一個高峰,其中,又以鑑藏弘富的項家最具代表性。項聖謨(1597〜1658),初字逸,後字孔彰,號易庵,又號胥山樵。祖父項元汴(1525∼1590)是明中葉的大收藏家,「其所藏古器物圖書,甲於江南」。他出生時,項元汴已逝世八年,巨量藏品傳承給了六個兒子。項聖謨幼承家學、工書善詩,且受益家族巨藏,長年浸淫於書畫名蹟、鐘鼎珍器,深諳古人筆墨堂奧。早慧,曾以秀才舉薦為國子監太學生,但一則無心仕途;再者,賴家業殷實,無須汲營生計,遂得以雲遊山水、縱情藝術。雖身為名門望族的「富三代」,但他出生時已是明朝衰退之際,後經歷家國滅亡、社稷變遷。入清後,他保守氣節、鬻畫餬口,又生活了十四年才病逝。
項聖謨的生平與創作軌跡,主要以明清易鼎為分野。甲申之變前,他是詩畫出眾、意氣風發的名門之後。無心功名、嚮往隱逸,〈秋林讀書圖〉作於廿六歲,畫上自題內容充滿高度的理想性:「得如此一室,讀書其中,吾願足矣。何必日營營于塵市間,而自苦為也……吾將與牧童、樵叟、漁父、老僧,笑傲?水,怡情物外。薄酒浩歌,烹茶清話」。此時項聖謨心中對歸隱的想像,是擺脫政局羈絆與網羅,行吟山澤、修養身心,當然也無須為衣食奔波。詎料家河破碎,亂離遷徙,嘉興項氏巨藏也在動盪中遭劫掠散。天崩地裂的丕變,徹底顛覆了他的生活和價值觀,他最終走向的「貧隱」生活,與他年輕時的「富隱」想像大相逕庭,「只為謀生拙,徒勞肥遯思。自寫隱居樓,八窓暖翠浮。士商從子好,耕織與妻謀。苟免饑寒色,人間何所求?」從富貴入貧困,使他飽嚐勞頓與經濟之苦。翁萬戈舊藏〈項易庵自畫小像〉,畫中人物左側衣袍壓著一方卷軸,上題:「易庵自補五十歲。□以丁酉(1597)八月十八日,今丙戌(1646)歲,年五十矣」,特地載明自己的生辰,雖示不忘出身,然畫中人已是風霜滿面,身無長物、席地而坐,呈現晚年布衣隱樵、甘歸平淡的寫照。
有關項聖謨早年學畫軌跡,《國朝畫徵錄》謂他:「初學文衡山,後擴於宋,而取韻於元」,他早年從「細文」一路取徑,吸收其中構圖與題材的要素,筆法上卻未步入乾冷尖峭、清淡枯索的樣式,也較少設色山水之作。受益家藏珍蹟,他很早便將眼光轉向宋元精品,廣師古法、兼收百家。項聖謨父親為項德達(秦望)、母親鍾氏,德達早逝,時聖謨僅十三歲。他早年的繪畫思想和取向,主要受到家族中同樣善繪的伯父項德新影響。項德新(1571〜1623),字復初,號又新,是項元汴第三子,曾與李日華一同受業於南京國子監祭酒馮夢禎。《嘉興府志》載其:「工繪事,得荊關法,尤善寫生,流傳最少,海內得其片紙珍為拱璧」,李日華〈項又新讀易堂社易序〉也說他:「每筆酣志滿,躊躇四顧。間潑於瀋,作枯木篠石,以盡其傲,無他營也」。項德新畫風近於北方山水、善作枯木篠石,強調寫生。存世畫蹟多半筆法蒼厚、題材絕俗,有〈仿王紱枯木竹石圖〉、〈絕壑秋樹圖〉、〈秋江雲樹圖〉、〈竹石圖〉等。
目前著錄最早的項聖謨作品,是作於廿四歲《山水蘭竹圖》冊,共十二開。其中〈墨竹〉一開,題:「雪夜呵凍作此冊,又新伯在座,不覺墨酣筆走,忘期寒矣」。汪珂玉《珊瑚網》曾同時提到二人:「項君復初(項德新),為墨林公第三子,博雅好古,翩翩文墨間,與余契厚有年……不意癸亥冬日,余自北還,項君已謝人間世矣」,在項德新逝後,「時展其小阮(姪子的雅稱)孔彰(項聖謨)為余作〈鴛社圖〉」,透露出伯侄兩人關係密切,切磋畫藝、結伴雅聚,自不在話下。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3年5月號第164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