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松谿泛月 設色紙本 99.7×41.5cm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詞臣畫家董邦達生平與畫藝
文∣姜又文 圖/攝影∣國立故宮博物院、本刊資料室

中國繪畫史至十七世紀中後期,因政治局勢與社會變遷的劇烈動盪,出現各種充滿個性,極具個人風格的書畫名家,如石濤、八大山人、弘仁、龔賢等。入清之後,民間揚州畫壇、金陵各家、京江畫派各有千秋,才華洋溢。俟天下已定,盡歸愛新覺羅,昔往學者看向滿清宮廷的繪畫活動時,不免先入為主地認為,這些藝文活動因多半已為政治服務,甚至成為統治者收攏士林的政治手段,缺乏個人色彩與創作獨特性,千人一面,摹古日盛,不值深談。而隨著清代宮廷畫壇各項史料的揭露,面對這個傳世宮廷山水質量極為可觀,堪稱史上宮廷山水畫最為蓬勃發展的時期,這些畫藝出眾、學養兼備的翰林畫家其人其藝,實是非常值得深探與挖掘。
詞臣,原指文學侍從之臣,多半是皇帝身邊的顧問參政。「詞臣畫家」則是指宮廷中通過科舉考試、翰林出身的顯貴朝官,他們除擔任本職之外,也深具書畫造詣,這樣的群體在乾隆朝最具規模。其中董邦達,便是深獲乾隆皇帝信任與看重的一位詞臣畫家,其對清代宮廷山水畫風格的影響,亦十分深遠。
董邦達(1696〜1769)字孚存,號東山,又號非聞,浙江富陽人。幼年家貧,出身布衣,但天資聰穎、早熟懂事,致力於學,於雍正元年(1723)被選拔為貢生。後赴京應試,卻無力治裝,得張照之助,挈之至京。但屢試不第,落魄在京。後幸得刑部尚書勵廷儀賞識,雍正七年(1729),鄉試中第,經勵廷儀保舉,以七品小京官在戶部行走。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代唐千里(生卒不詳)〈董邦達像〉軸。唐千里,畫史無傳,據此圖及自題可知,其字程遠,毗陵(今江蘇常州)人。約活動於清康熙、雍正年間,擅畫人物、山水。本幅自識:「雍正壬子(1732)夏六月雨窗寫。毗陵唐千里」。幅上有董邦達、符曾詩題;詩堂上有陸慶元、梁棟、馬?、周菽等四人詩題。畫中的董邦達身居陋室,依窗而坐、手持書卷。全幅用筆精微、設色淡雅,人物五官刻畫生動,神態傳神。此圖繪於雍正十年,董邦達時年卅六歲,還未高中進士。畫家藉由荒寒而僻靜的背景樹石、茅舍、溪流等物事,暗喻董其昌出身清貧卻仍發奮讀書之高尚情操。
雍正十一年(1746),董邦達終於得中進士,被授庶吉士,乾隆二年(1737)授編修。乾隆三年(1738),充任陝西鄉試考官,忠誠盡職,以官卷量少,上疏奏言補用民卷,以便朝廷擇優選拔棟樑之材。不久,他被授予右中允,升遷為侍讀學士。乾隆六年(1741),董邦達出任京師順天府鄉試考官。乾隆九年(1744),乾隆為鑑定、清點及著錄宮內收貯的歷代書畫名蹟、古董彝器,特命當朝大臣張照、梁詩正、勵宗萬、張若靄及董邦達等參與編撰《秘殿珠林》、《石渠寶笈》、《西清古鑑》等書,董氏被召入內廷。翌年,《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初編完成,合四十四卷,由此開創清宮典藏著錄之風。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1年11月號第146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