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山水廿四開冊 煙波放舟、赤壁泛舟

天津博物館藏吳石僊作品選析

文∣趙豔玲 圖/攝影∣天津博物館

一八四○年鴉片戰爭後,上海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資本大量湧入、經濟逐漸繁榮,再加上太平天國戰事的影響,使江浙一帶的民間資本大規模轉移至滬,上海遂一躍成為中國最為重要的工商業都市。伴隨經濟的繁榮,文化消費也日趨興旺,藝術品市場逐漸形成並發展起來,上海隨即成為當時全國繪畫活動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畫家彙聚於此,這一群體後來被稱為「海上畫派」。
「海上畫派」的藝術風格雅俗共賞,傑出的畫家有任伯年、吳昌碩、錢慧安等等,他們或精於人物、或長於花鳥、或各類題材兼善。在這一群體中,有一位以山水畫見長的畫家,其作品面貌與眾不同、名噪一時,此人便是吳石僊。
吳石僊(1845〜1916),名慶雲,字石僊,後以字行,晚號潑墨道人。上元(今南京)人,流寓上海。吳石僊的山水畫煙雲生動、墨暈淋漓,在晚清的上海畫壇,其作品讓人有種耳目一新之感。他融會傳統米芾、高克恭等家的畫法,略參西法,並受日本南畫長於渲染的影響與啟發,擅長繪製煙雨迷濛的江南山水、白雲紅葉的秋景及落日餘暉等景致,其作品講求深遠的空間感,畫風獨特。他同時也是「新國畫運動」的先驅者之一,身處世紀之交,又活躍於傳統山水畫轉型前期,是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的畫家。
天津博物館藏有吳石僊的繪畫作品廿餘件套,其中四十多歲時所作兩幅、五十至五十九歲所作八幅、六十至六十九歲所作十一幅。從形式或顏色上看,有青綠山水、淺絳山水及水墨「煙雨」山水等,筆墨形式上,細筆與寫意並存;從裝裱形制上看,有立軸、鏡面、扇面,更有不多見的冊頁等。幾乎涵蓋了吳石僊山水畫的所有類型,十分全面地反映吳石僊繪畫藝術的風貌。這批藏品風格上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為擬古、仿古之作,此類大多為學「元四家」、「四王」,特別是王蒙、黃公望、王翬一路的青綠及淺絳山水;一類為將米芾、高克恭與西畫技法相結合的水墨寫意「煙雨」作品。本文擇取一二,以窺吳石僊繪畫藝術之精髓。
吳石僊的山水畫以立軸為主,冊頁比較少見,天津博物館藏有其山水冊兩套:一套為廿四開,紙本設色,作於一九一一年,作者時年六十七歲。另一套山水冊十二開,紙本墨筆,作於一九一○年,作者時年六十六歲。兩套冊頁風格獨特,繪製精良,皆是其風格成熟期的佳作,十分難得。
《山水廿四開冊》(以下簡稱《廿四開冊》)第一開「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景的山坡以披麻皴為主,坡石上濃厚的石綠與淺淡的墨色皴筆相透疊,層次愈加飽滿豐富,似有水粉畫的色彩效果;天空的繪製借鑑了西畫水彩畫的技法,在將乾未乾的濕紙上淡掃一層花青色,再以乾淨的筆蘸清水「洗」出一縷天光來。這種將中國水墨與西方水彩畫技法相結合的作畫方式,在當時十分具有創新精神。
關於吳石僊對西方繪畫的學習有一種說法,即稱他曾東渡日本學習,進而學習西方繪畫技藝,如《中國畫家大辭典》記載:「吳石僊擅山水,山水氣勢雄厚,丘壑幽奇,初不為人重,既赴日本歸,乃長煙雨法,墨暈淋漓,煙雲生動,峰巒林壑,陰陽向背處,皆能渲染入微」。另王璜生,胡光華所著《中國畫藝術專史山水卷》亦記述:「其(吳石僊)山水畫,初不受畫界注重。其後,他東渡扶桑歸滬後參用西法作畫,令人耳目一新。尤以煙雨圖法見長,墨暈淋漓,煙雲流肆幻變,妙機層出」。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中也說:「吳慶雲,曾負笈日本,受日本當時畫風影響頗大……吳慶雲得其法後,回國寓居上海,以日本新體畫風與中國原有畫風相結合,創另一新體」。

 
  全文請見《大觀》2023年1月號第160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