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清 王翬 仿倪瓚山水軸 設色絹本  84×24.6cm 1708 常熟博物館藏
 
清代虞山畫派精品展
文∣陳允蘭、顧 娟 圖/攝影∣揚州博物館

「虞山僻在海濱,而詩畫之盛甲於江左,蓋由來舊矣」,作為江南畫壇乃至中國畫壇之重鎮,自元代黃公望以來,虞城(今常熟)繪事漸盛。有清一代,「虞山畫派」更是享譽畫壇。虞山畫派是中國畫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主要創始人為清代畫家王翬。王翬(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將王翬所開創的畫派稱為虞山畫派。其位列「清初四王」之一,時人稱為「畫聖」、「海內第一」。他潛心學習宋元名家畫風,主張「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其作品運筆構思不同時流,筆墨嚴謹、沉著蒼勁。在其引領和推動下,虞山畫派於康熙年間步入興盛時期,對清代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十七世紀中葉,畫壇流派紛呈,以「四王」和吳歷、惲壽平為代表的「正統派」在藝術上強調「師古」、「臨摹」,重視筆墨趣味,技法功力極為深厚,深受以皇帝為中心的貴族士大夫階層的喜愛。「四王」成員為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四人,因四人皆姓王,故稱「四王」,他們對清代和近代山水畫有著深遠影響。其中王翬即師承王鑑、王時敏,又因卓著的書畫成就與之比肩,成一派大家。
王翬出生於文人世家,他的曾祖王伯臣、祖父王載仕、父親王雲客都是畫家,幼時即得家學薰陶,初學畫於同鄉畫家張珂,專摹黃公望作品。順治年間王鑑遊虞山時,見王翬畫扇,極為賞識,讚其天資超人,收為弟子。清代方薫《山靜居畫論》中提到:「廉州(王鑑)追摹古法,具有神理,石谷(王翬)實得其衣缽,故工力寢深,法度周密,時輩僅寸縑尺楮爭勝,至屏山巨幛尋丈許者,石谷揮灑自如,他人皆避舍矣」。
王鑑(1598∼1677),字元照、元炤,自號湘碧、染香庵主,江蘇太倉人。明末曾官廉州知府,入清後隱居不仕,以繪畫自娛,世稱「王廉州」。他曾直接受教於董其昌,接受他的復古思想和「南北宗」理論,並在創作實踐中勤學精進,進一步將董其昌所推崇的「南宗」繪畫提升到新階段,終成一代大家。董其昌曾向王鑑表示「學畫唯多仿古人」。其《仿古青綠山水圖冊》共六開繪畫,係仿宋元山水,除仿元倪瓚一幀用墨筆外,仿南宋趙千里、元黃公望、北宋巨然、元趙文敏、南宋江貫道均為青綠設色。末附清代書畫金石家吳雲題跋一開,書:「此廉州太守中年摹古極為經意之作,畫止六葉,而宋元宗派已?具於此。駿叔親家持以見眎,留置案頭仿?一過,覺其渲染渾融,皴擦勁秀,始知古人功候,洵有不可幾及之處。因題數語,以志欽挹。愉庭吳雲識」。同時,王鑑也特別推崇董源畫法,其曾道:「畫之有董、巨,如書之有鍾、王,舍此則為外道。唯元季大家正脈相傳,近代自文、沈、思翁之後,幾作廣陵散矣」。其〈仿董源山水扇頁〉,水色江天,雲靄顯晦,峰巒掩映,平遠幽深。畫面苔點細密,筆意率真,寫出了峰巒晦明、林麓深秀的江南景色。
後王翬轉師王時敏,並與其遍遊大江南北,廣識著名收藏家,得以臨摹許多歷代名家真跡,熔南北畫派於一爐,技藝大進。其摹古功力極得王時敏讚賞:「(石谷)凡唐宋諸名家無不摹仿逼肖,偶一點染展卷即古色蒼然,毋論位置溪徑,宛然古人,而筆墨神韻一一奪真,且仿某家,則全是某家,不雜一他筆,使非題款,雖善鑑者,不能辨」。
王時敏(1592∼1680),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大學士王錫爵之孫,翰林編修王衡之子。出身明代官宦之家,崇禎初年曾任太常寺卿,故世稱
「王奉常」。入清不仕,善畫山水,其山水以師元黃公望、倪瓚為宗,又得董其昌親授,筆墨渾厚,蒼潤鬆秀,脫俗清逸,是清初畫壇正統派的領袖,開創了山水畫的「婁東派」,位列「清初四王」之首,在當時有很大影響。其《仿古山水冊》,款題仿宋元諸家之法,董源、趙伯駒、倪瓚、趙孟頫、趙大年、巨然、吳鎮、米友仁各一幀,黃公望二幀。此冊用筆蒼渾,設色古樸,各頁雖題仿某家,但用筆、構圖並不拘於一家規範,而是集諸家之長,有自家風範,可謂用古人法抒己之胸臆。其〈仿黃公望山水扇頁〉作於庚辰年三月,此時王時敏四十八歲,扇頁有自題:「庚辰春三月法子久富春山啚為雲考年長翁大教。王時敏」,鈐「煙客」朱文印。此扇構圖以開闊的平遠法取勢,遠處山巒疊嶂,草木成蔭;近景高木蔥鬱,山坳處茅舍錯落有致,意境悠然,充滿山村田園氣息。圖中景致繁多,但疏密呼應,高低錯落,法度中不失趣味,是王時敏仿黃公望繪畫的代表作。
王翬師從王時敏、王鑑,但他所畫山水不拘於一家,廣採博攬,集諸家之大成,熔南北畫派為一爐。王翬將黃公望、王蒙的筆法與巨然、范寬的構圖完美地結合起來,同時又宗法自然,遊歷真山實水,創造出一種華滋渾厚、氣勢勃發的山水畫風格,集古而大成。其作品筆墨純熟,畫面清潤,達到奪天地之造化的藝術效果,四十歲時就已聲名遠播。一七○七年,康熙第二次南巡結束後,命曹寅之弟曹筌任「南巡圖監畫」,徵召畫家繪製〈康熙南巡圖〉。該圖共十二巨卷,詳細描繪了整個南巡過程。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4年6月號第177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