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農夫立像 銅 162×30×26cm 1952  楊英風美術館藏
 
楊英風百年藝術展覽掇華
文∣楊智凱 圖/攝影∣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亞洲藝術中心

翻開臺灣藝術史的記載,如楊英風此類全方位的創作者實屬罕見。其既能於創作中因應各種材質與風格不斷求變而成就卓然,並與時俱進地實踐、倡導科技藝術,更拓展書寫出富具自身意識的論述觀點,且無一不留下輝煌的紀錄。回視楊英風的生命歷程,其創作幾乎見證、代表了臺灣近代雕塑的發展足跡,楊英風是臺灣雕塑史中舉足輕重的樞紐人物,不僅承上啟下,海內外各地的知名地標如美國紐約、新加坡文華酒店等處,亦能見到其代表性作品。
今年適逢楊英風百年冥誕前夕,為彰顯對此位臺灣前輩藝術家的緬懷與紀念,國立歷史博物館、楊英風美術館、亞洲藝術中心皆推辦出相關展覽。國立歷史博物館的「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規模為其中之最,計有近三百件作品,囊括了不同階段、媒材、形式、風格的展件,也涵蓋了早期珍貴的文獻檔案。作為合辦單位的楊英風美術館,連袂欣呈宗教藝術主題的展品。亞洲藝術中心則推出「山魂」,與「英風百年」相呼應,聚焦於楊英風一九六○年代創作的「書法系列」及「太魯閣系列」,為藝術家的創作關鍵轉捩點細敘分究。
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此次舉辦的「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係由臺灣藝術史知名學者蕭瓊瑞教授所策展。其早先便協助編纂一套總計卅冊的《楊英風全集》,為國內研究楊英風的權威。在蕭瓊瑞的擘劃下,不僅詳實論述楊英風的標誌性貢獻及歷史定位,並突顯楊英風於近代雕塑、公共藝術、文化產業、設計協會、生態概念、宗教美學等不同層面的創舉。
綜觀而論,楊英風的藝術養成極具時代背景與個人機緣,其求學階段便因緣際會在東京美術學校、北平的輔仁大學和臺灣的省立師範大學等三地攻讀。乃至之後於農業復興委員會任職美術編輯與在歐洲深造的機會,皆成滋養創作的活水。是以本次展覽分列「史博情緣」、「少年英風」、「豐年農村」、「歐洲印象」、「景觀雕塑」及「雷射藝術」等單元,試圖緊密結合楊英風的生平經歷以呈現其創作軌跡。具體作品最早可追溯至一九四七年的版畫〈臺灣農家(臺灣古厝)〉、〈校園走廊〉、〈國軍〉,亦有楊英風辭世終歲一九九七年的景觀雕塑〈空間韻律〉。日記與手劄的部分則能上探到一九四○年代初期,內容所及,包括書寫日常生活、記錄油畫顏料、繪製創作圖像等,資料蒐羅之細膩,為此前展覽所無。
此次由史博館舉辦「英風百年」大展,別具象徵性意義。「英風百年」是今年史博館重新開館後第一檔於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內所進行的藝術家個展,特選五月畫會成員之一的楊英風,延續著首檔展覽「五月與東方—臺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的時代表徵。楊英風個人的創作歷程與史博館實有緊密聯繫,相關文獻檔案皆於「史博情緣」首次進行專題式的陳列。如在一九五五年史博館(時稱「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成立之初,楊英風即受邀製作〈仿雲崗石窟大佛〉;及至一九五七年,楊英風創作的〈鳳凰生矣〉版畫,呼應著甫成立史博館館徽造型,上述實體作品與該年仿製雲崗石窟大佛和唐三彩的珍貴留影,此次傾囊展出,更顯珍貴。
楊英風的首次個展—「楊英風先生雕塑展」,於一九六○年在史博館舉行,展出包括曾獲「臺陽展」第一名的雕塑〈驟雨〉等作品一一九件。此次「英風百年」大展,特別輯錄「楊英風先生雕塑展」的公文、簽到本、紀念狀、相片與報導等資料,從中可見于斌當時對年僅卅五歲的楊英風讚譽有加,稱其雕塑「由寫實而變形,由變形而取神,由取神而抽象,自成一格」,顯示楊英風早期的創作便極為多元。從首次個展留影的照片而論,當中作品多見具體寫實之功,不論是莊嚴肅穆的佛陀、頤長修美的菩薩、曼妙優雅的裸女,乃至極為強調皮膚皺摺肌理的人像,雖風格迥異,卻無一不呈現其精湛的雕塑技藝。
作為政府遷臺後的首座國立博物館,在一九六五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及一九八三年臺北市立美術館正式成立前,史博館的標誌性意義不言可喻。在上述事蹟除外,楊英風不僅為一九五六年史博館選送首次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的創作者,隨後更獲聘為史博館文物推廣委員、參與「現代版畫展」和「現代繪畫赴美展覽預展」,直至一九六○年代中期旅居羅馬並榮獲義大利首屆「藝術及文化奧林匹克大會」油畫金牌獎及雕塑銀牌獎回臺後,一九六六年仍是於史博館舉辦「義大利銅章雕刻展」,足證楊英風於藝壇的歷史地位及備受重視。
史博館展覽中的「少年英風」單元,可見楊英風早期至一九五一年輟學前的創作。目前留存的作品以版畫為大宗,內容包括對於校園、農家、鄉土的描繪,如有〈臺灣農家(臺灣古厝)〉、〈蘭嶼頭髮舞〉。富具動勢的〈蘭嶼頭髮舞〉,雖在主題氛圍上與黃榮燦〈恐怖的檢查〉截然不同,但當中的布局風格及圖像張力卻有異曲同工之妙。「豐年農村」單元主要定錨於楊英風任職轄屬於農業復興委員會的《豐年》雜誌美術編輯後,在親自踏查、深入風土而進行繪製的大量各式作品,涵蓋水彩、水墨、版畫、插畫、雕塑、設計等,風格多元紛呈。以《豐年》雜誌刊載的創作為例,其中的「闊嘴仔與阿花仔」漫畫系列兼具生活性與趣味性,此外,更有協助推廣農畜衛教知識的插畫。

 
相關文章
 
全文請見《大觀》2024年9月號第180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