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於二○二三年之際,榮獲日治時期重要水彩畫家倪蔣懷(1894∼1943)後代所贈予一批將近五百件的檔案,內容涵蓋畫作、素描、速寫本、日記與其個人收藏圖書繪畫等資料,質量規模為北美館史上之最。倪氏後代在捐贈期間特別以「時空膠囊」為概念,旨在突顯倪蔣懷身兼藝術家與文化人的雙重身分—其不僅積極於持續創作,更為促進當時美術的行政、活動、推廣留下不可抹滅的貢獻,甚至出資贊助展覽與成立藝術研究所。因此,倪家後代期盼透過此批文件溯踪倪蔣懷的藝術行跡與生活樣態,藉此讓外界對其歷史地位得以有更為客觀、正確而深入的理解。
歷經約莫兩年,由北美館廖春鈴研究員所策劃的「懷德樂美—倪蔣懷紀念展」,正是基於「時空膠囊」捐贈案後啟動修復、踏查、調研等工作的展現。展名「懷德樂美」源自於倪蔣懷日記中「君子懷德、藝術樂美」的記述,一方面呈現研究過程中以藝術家自身書寫文獻相映對照的成果,一方面聚焦於其藝術實踐、德行修為乃至對社會責任的自我期許。尤為重要的是,倪蔣懷在一九三○年代之際即孜孜念念於「寶?美術館」的成立與推動,雖然功業未竟,但於此次展覽特別將之具現化展示。
出生於一八九四年的倪蔣懷,適逢《馬關條約》由清入日的影響轉變,得以能接收新時代、新文化、新教育、新美術的啟蒙而成為臺灣首批西畫創作者。其自幼學業極為出色,在一九○九年時進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該校係當時培育師資的重要學府,亦為催生出諸如黃土水、陳澄波等臺灣前輩藝術家的搖籃。現存倪蔣懷的作品可見數件標示為「八」「倪蔣懷」的素描,即是其於此階段所遺留的習作,當中如繪製香蕉樹、牛頭等題材的圖畫,展示出落筆極為俐落分明的風格,可窺彼時注重物象造型輪廓的紮實訓練。
在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求學階段,倪蔣懷遇到對其產生深遠影響的教師石川欽一郎,並成為其首批在臺門生。倪蔣懷將之推崇為「台灣洋畫界的始祖、開拓者」,始終敬重有加,縱使到了畢業廿餘年後的一九三○年代,無論是刊登於《台灣教育》或撰寫於私人日記的文字中仍以「恩師」稱之,從作品〈習作41(景美街道)〉、〈臺北景美〉等跡象足徵二人於繪畫上的密切關係。在石川的指導之下,倪蔣懷成為臺灣近代水彩領域的拓荒先驅,加上倪氏後代的悉心保存,其水彩畫作無論就年代、品質或是數量而言,皆是早期美術的箇中代表,作品在體現其關鍵性歷史角色的同時,也為臺灣早期風土民情留下諸多珍貴的圖像記錄。
綜觀倪蔣懷的存世繪畫,以風景題材居多,人物次之,另有少數量的靜物。此次展覽中的「礦野炭地」、「基隆港都」、「臺北城」、「旅人.遊跡」等單元所呈現的作品便多屬風景畫,在展示出倪蔣懷生活、工作、交遊的足跡之際,尚交織出彼時臺灣歷史環境下礦產、工業、美術的發展狀況。
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以後,倪蔣懷先是從事教職,隨之在一九一七年後設店賣炭,逐漸投身礦業包採的工作,業餘時仍保持創作,繪畫陸續獲取水彩畫會、臺灣美術展覽會等獎項殊榮。考察倪蔣懷日記所載,呈現出迥異於其他藝術家的包採人身分—其在安排調整礦業的產質、進行洗選工作和改造洗選設備等專業器材的操控之餘,尚要參與油炭調查、無煙炭斜坑的挖掘測量。當時礦業相關的從業人員通常未能留下如此詳細的紀錄,因此倪蔣懷日記亦顯示出臺灣礦業歷史的珍貴切面。如在一九二九年的記載當中,倪蔣懷提及「猴硐」礦坑的次數約近百次,同一階段中並繪製出〈猴硐礦區〉和〈猴硐隧道〉兩件與礦業地區相關的作品。由於倪蔣懷創作題材與日常職務所需通勤的偏遠礦坑風景貼合,從而有別於其他同時代的作品,可見較少入畫的罕至之迹、鮮見之景。
相較猴硐此一礦野題材的特殊性,倪蔣懷反覆描繪的基隆,則更多揭露出該地的時代性。其自一九二○年代便居住於基隆,此後陸續描繪眾多不同的場所,從中足以探悉基隆百年前的地景風貌,如〈基隆觀音町〉、〈高砂公園〉、〈基隆驛頭〉等作品,至今皆可找到相對應的位置與照片留影。另件繪製於一九二七年且曾入選第十四回水彩畫會的〈赤色之山〉,勾勒出牛稠港的周邊景色。題名所謂的「赤色」,當指夕陽西下的霞光反射;圖像中的火車與起重機等器械,是當時繪畫少見的點景元素,於焉擷取了此處邁向現代科技的工業進展歷程。值得一提的是,受限於基隆海港軍事地理位置的敏感資訊,〈赤色之山〉連同許多相關的繪畫皆需送審,作品背後所戳印的「基隆要塞司令部檢查濟」,便是特殊時期的時代見證。
選擇以基隆為居住地點,一方面既是工作通勤方便,另一方面亦是交通可輕鬆抵達藝文活動繁盛的臺北城。不同於礦業山景或港口海景,倪蔣懷在描繪臺北城的風景中,有傳統而富具古典韻味的孔廟、四合院民宅等建築,尚有較為現代西化的艋舺教會、三井商社或植物園等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