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現今多讓人直覺聯想到英文Humor的音譯,典出林語堂於《晨報》副刊上的翻譯,意指使人感到好笑的、高興的、滑稽的行為舉動或語言,相當於風趣。單就這兩個字的組合,其實早於《楚辭・九章・懷沙》中便有「眴兮杳杳,孔靜幽默」,意為寂靜無聲。林語堂認為「凡善於幽默的人,其諧趣必愈幽隱;而善於鑒賞幽默的人,其欣賞尤在於內心靜默的理會,大有不可與外人道之滋味。與粗鄙顯露的笑話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
適逢新春年假,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小品展覽「書畫家的幽默感」,精選十件作品呈現給觀眾。策展人譚怡令表示,幽默可以分為很多層次,可能是形象與想像中不符,或是充滿諷喻的表現。展覽的發想來自於沈周(1427∼1509)的〈化鬚疏〉這件被認為是沈周大行書的代表作品,學者的討論多集中於沈周行書沉著挺拔的書風,但若細究內容,或許會讓觀眾驚愕:原來這是一封為友人乞求鬍子的書信!此封書信甚至有序:「茲因趙鳴玉髠然無鬚,姚存道為之告助于周宗道者,於其于思之間,分取十鬛,補諸不足。請沈啟南作疏以勸之。」疏,是一種文體,也就是逐條陳說。沈周受友人之託,向周宗道乞十根鬍鬚,看似荒謬的要求,卻非無理:「鬚需同音,令其可索;有無以義,古所相通」,鬚和需同音,便是可以索求的事物,使沒有鬍鬚的人有鬍是為義,這個道理古今皆通。沈周進而將此衍伸為仁德:「推有餘以補也,宗道廣及物之仁;乞諸鄰而與之,存道有成人之美」。沈周一本正經地向周宗道闡明「化鬚」的道理,充分表現出文人友朋之間所有的戲謔。
沈周的玩心不光是在此疏中呈現,他的〈寫生冊・貓〉更是讓人印象深刻。貓兒本身雖有喜蜷起的個性,但就生理結構而言無法如同畫中一般又蜷著身體,又抬起頭來直視觀者。畫家以簡單的線條在身軀下方勾描出小小的貓足,更添可愛及趣味。貓的表情逗趣,大口張開,雙眼望向右上方,彷彿看到了什麼有趣的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