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二○一一)將逢渡海來台書畫家季康百歲冥誔,台北歷史博物館特地自九月十七日至十月十七日舉辦「典韻風華─季康繪畫紀念展」,十七日晚間的開幕式上,館長張譽騰、研究員巴東、藝術家吳平、歐豪年、趙松筠、涂璨琳等藝文人士以及季康遺孀林若璣、孫女瑞麟等親族好友皆參與盛會,現場絲竹盈耳,氣氛溫馨。
季康(一九一一∼二○○七),字寧復,浙江慈溪人,曾祖父伯壽為同治年間江南知名畫家,叔父守正為書法家,父親庸舫愛好文藝並學習西畫和攝影,季康兒時深受藝術薰陶。父母俱殁後,季康從父親遺留的《芥子園畫傳》、《十竹齋書畫譜》、《點石齋書畫舫》等畫冊自學,並因為喜愛馬的俊逸不羈而臨摹郎世寧作品,糅合了中西藝術特色。早年活躍於上海,一九四七年後來台,一九八二年移居美國加州聖地亞哥與子女團聚,直到三年前因病仙逝。
季康一生對於繪畫始終充滿熱情,即使戰亂也不中斷,對於所畫主題,下足工夫觀察揣摩,不惜精神和金錢成本,例如為了畫蘭,花盡積蓄買下一台西德進口相機作為研究工具,其費用在一九五○年代可比半棟房屋。如此熱忱,造就筆下栩栩如生的駿馬、妍麗多姿的蘭花、豐潤明麗的仕女,人稱「三絕」。特別是仕女圖,季康在參考古今中外美人圖片、日本浮世繪後以現代審美觀創作,甚至畫出雙眼皮,與柔弱、瞇眼的傳統造型截然不同,張大千曾贈一副對聯讚道:「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婦人。」
例如一九六五年所作〈玉簫輕按柔箋指〉一幅,畫中美人坐在石欄上吹奏玉簫,臻首微側,雙眸半閤,肌膚白裡透紅,散發一股沉靜成熟的風韻。背後幾株墨竹深淺有致,兩旁數朵牡丹與紅顏相襯,皆以寫意為之,更烘托主景的工筆人物。又如一九七○年所作〈夭桃紅豔伴素妝〉,素雅的白衣仕女橫斜畫面呈趴臥狀,一手支額,下巴靠在另一手的手背上,而布景唯有畫面右側伸出桃花枝,其他全部留白,乍看之下,人物似乎飄浮於空中,令人興起「桃花仙子」的浪漫聯想。
花鳥亦是季康擅長的題材,如一九八○年所作〈雪衣娘子日精神〉,畫一隻白色的鳳頭鸚鵡展翅立在牡丹花枝上,姿態極為動感。鸚鵡腳下盛開兩朵牡丹,一黑一黃,花芯顏色互換,不但與金色底紙相諧調,也恰如其分扮演配角,不壓過鸚鵡的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