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張伯駒誕辰一二○週年,為紀念這位無私的收藏大家,北京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北京故宮)與張伯駒潘素文化發展基金會、中國國家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共同舉辦「予所收蓄・永存吾土─張伯駒先生誕辰一二○周年紀念展」,自四月二日起於北京故宮武英殿展出,展品共計卅三件(套),不僅是張伯駒書畫鑑藏珍品一次難得的匯聚,也再次娓娓展卷,細訴歷經兵燹戰火、社會動亂、查抄批鬥的時代丕變,收藏家猶能「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捍衛文物的珍貴歷史。是展已於五月六日圓滿落幕,謹以此文回顧這位近代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文化名人與他化私於公的收藏珍品。
公子之藏
張伯駒(1898〜1982),原名張家騏,字叢碧,河南項城人。別號遊春主人、好好先生等,這些雅號來自三件重要藏品:一九二○年代末他收了康熙皇帝御筆一幅,上書「叢碧山房」四字,這是他的第一件藏品。「叢碧」一詞最早見於南宋范成大〈千石嶺〉一詩:「不知山幾重,杳杳入叢碧。」張伯駒喜此二字,遂以之為號,並將當時居住的大宅命名為「叢碧山房」。遊春主人、好好先生則源於隋代展子虔〈遊春圖〉、唐代杜牧〈張好好詩〉兩大曠世收藏。張伯駒在著作《叢碧書畫錄・序》提到:「予生逢離亂,恨少讀書。三十以後,嗜書畫成癖。見名跡巨制,雖節用舉債,猶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後來近代書畫家、文物鑑定專家啟功曾評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天下民間收藏第一人。」同時,他在書法、詩詞、戲曲等藝術領域均有深厚造詣,享有盛名。
張伯駒生長於官宦之家,父親張鎮芳是袁世凱的表弟,因極善理財,為袁氏延攬,歷任要職,甚至後來創辦北方第一家商業銀行─鹽業銀行,成為當時的四大銀行之一。張伯駒家境優渥,鐘鳴鼎食,從小讀私塾,博學長才並繼承尊古崇古的家風,為日後的交遊、收藏、藝術娛樂等活動,奠下堅實的經濟與文化底子。青年時期的張伯駒英俊瀟灑、才氣過人,與清氏後裔紅豆館主溥侗、袁世凱二公子袁克文、奉系軍閥張作霖之子張學良,合稱「民國四公子」,四人均為晚清民初京、津、滬上層社會極具傳奇色彩的豪門子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