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國繪畫「畫分三科」,即人物、山水、花鳥。乍看之下是以題材分類,實則蘊含人面對不同物事和境遇,所轉化而出的表現形式。如人物畫體現人與人之間社會的互動關係;山水畫更常是人們遷懷言志的對象,而生活中頗能輕易接觸的翎毛花果,則表達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經驗。
翎毛,原本指的是鳥類翅膀尖上的毛,後泛指禽鳥。長久以來,古代畫家便將禽鳥獨立入畫者稱為「翎毛」。據畫史記載,翎毛獨立成為花鳥畫的一個重要分支,應始於唐宋。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製作楷模》提到:「畫翎毛者,必須知識諸禽形體名件」;南宋鄧椿《畫繼》將畫題分八類,其中就有「花竹翎毛」一項。誠如郭若虛所言,善畫翎毛的能手,必須準確掌握各種禽鳥的外型與神態。在中國繪畫史中,又以宋人筆下的花鳥草蟲,最為逼肖寫實、栩栩如生!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翎毛畫作超過兩千件以上,形式林林總總,並橫跨多個時代。
本次「來禽圖」特展於元旦期間推出,一方面與現正舉辦的「世界花卉博覽會」呼應;另方面也藉助好鳥枝頭可愛、靈動的題材,寄寓一年之始生機勃勃、鳥語花香的祝願。本展經擘劃多年,共遴選卅一組件,時代囊括宋、元、明、清至近代的翎毛精品。禽鳥雖是翎毛畫不可或缺的主題,但古人作畫並不僅是寫實地記錄生物的外型樣貌,而是在紙絹上描繪出禽鳥在林間枝頭啄食、鳴叫、棲伏等,如臨眼前的自然情境。畫中景物如枝枒、葉叢、花果、湖石、汀渚等,構成不同習性的鳥兒活躍其中的最佳舞台。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暨策展人劉芳如提到,本次展出作品中,多數都有花卉與果實陪襯,不妨名之為「果熟來禽」與「鳥語花香」,至於少數不屬上述兩種分類者,則另歸入「好鳥枝頭」一類。雖然基於陳列室展櫃的侷限,展場內並未將作品依單元分門別類的展陳,但卻絲毫不影響欣賞這些美麗畫面興味。「這次特別感謝臺灣野鳥專家王嘉雄先生,以及許多鳥友們在策展期間,提供了各種鳥類辨識的專業意見,尤其他們還襄助多幅精彩珍貴的鳥類寫真,讓展覽能以繪畫、照片互相對照的方式,增進觀眾對畫中珍禽的認識與親近。」一一辨識畫中鳥種,可說是本次策展中最為費神的工作,劉芳如細數是次跨領域的協力合作,語氣中流露誠摯的感謝。
和以往院方舉辦的禽鳥繪畫特展不同,「來禽圖」特別在展場中以燈箱展出真實禽鳥的寫真照片,觀者除了能對照古畫詳細比對,還能更加明確地理解歷代畫家在描繪禽鳥時,所選取的視角、畫面與對物像勾勒方式。其中有穠豔寫實、精工描繪的細膩筆墨;亦有托情於景,展現畫家個人風格,突破形似地的表現張力,雖同樣立基於對禽鳥生態的縝密觀察,卻因畫家境遇各異而有不同的創作樣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