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
密碼 :
 
相關文章
(左)4∼5世紀 彌勒說法圖壁畫 (右)北周 石造像碑

光照大千─絲綢之路的佛教藝術特展

文∣鄭椀予 圖/攝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一八七七年, 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在其出版的《中國—我的旅行成果》中,以「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來形容主要使用於漢唐時期,東亞至歐洲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線,這條道路也被稱為「陸上絲路」,以與經太平洋、印度洋連結地中海的交通要道「海上絲路」作為區別。

「陸上絲路」的開通始於西漢張騫,其以西安為起點,經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大伊朗,最終連結地中海各國。而絲路的開闢,恰巧為佛教的東傳提供了進入中土的通道。《漢書》記載了中亞大月氏國王的使者伊存在中國口授《浮屠經》,漢楚王劉英信奉佛教,以及漢明帝感夢派遣使者前去求法的事跡,說明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應於東漢時期。但在傳入中國之前,卻經歷了自天山南北(新疆)到河西走廊(甘肅)再到關隴地區(陝西)的漫長歲月旅程。

西元前一世紀,佛教經喀什米爾傳入新疆于闐,又經中亞傳入疏勒,此後沿著絲路南北兩道傳播到且末、若羌、葉城、庫車、阿克蘇等塔里木盆地周邊綠洲城市,天山南北很早就成為佛教聖地,建立了中國最早的石窟群,如丹丹烏里克遺址、尼雅遺址、拜城克孜爾千佛洞等。這些早期的佛教藝術帶有濃郁的外來風格,特別是深受印度貴霜王朝的犍陀羅藝術特色影響。十六國時期在河西走廊開鑿石窟後,開窟造像蔚為風氣,留下莫高窟、麥積山、炳靈寺等名聞中外的石窟聖地。同時在東移過程中,佛教也逐漸演化出本土風格面貌,並發展出與印度發源地截然不同的中國佛教藝術。

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於近期展出的「光照大千─絲綢之路的佛教藝術」特展,集結中國大陸西安博物院、法門寺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等十六家博物館共同參展,以新疆、甘肅及陝西三省為主軸,依地理與時代區隔,闡述佛教藝術透過絲路一路向東傳播的初期、中期與盛世時期之七十一組件精華文物,其中更包括十九件由各遺址出土的一級國寶,及百年前由西方考古探險家發掘,目前四散在世界各地博物館的文物摹本等。

 
全文請見《大觀》2014年2月號第53期
雅墨文化事業 版權所有©2012 www.yamore.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信箱│daguanart.ae@gmail.com  業務電子信箱│daguan.ae@gmail.com